初游福建省仅存的古关隘---漳州万松关山海之声VIP
2025-04-22 08:26
阅读:86回复:0
楼主 #
初游福建省仅存的古关隘---漳州万松关 蔡汉以 2025-04-21
昨日,我初游福建省仅存的古关隘---漳州万松关,有诗为证: 慕名漳州万松关, 老夫徒步山岭翻。 闽南第一险峻峰, 兵家必争战斗酣。 石垒营堡依稀存, 戚军兵营抗倭返。 松涛声中我怀古, 多少豪杰事迹传。
万松关---素有漳州门户之称,位于漳州龙海区榜山镇梧浦村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是漳州古代三座关隘中仅存的一座,也是福建省仅存的古关隘,是古代漳州通往省会、京城的必经之道,被称为“闽南第一关”。其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载,商周时期就有人类部落在万松关一带活动,当时南蛮之人,以岩山洞穴为居,据此天险与大自然抗衡。据《龙溪县志》载:六朝以来,戊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历朝官兵隔江扎营,未敢贸然出师。至唐代,陈元光将军“遣人沿溪结筏,间道袭蛮,遂建寨柳江之西”,即今万松关一带,旧称“军营岭”。唐开漳后,在鹤鸣山(即云洞岩)和岐山之间辟开一条漳州府通往福州府的要道,取名“福岐路”。此路辟通初期,沿途暴日风尘,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郡人陈克聪在此“植松夹道,连阴十里”,因而改称为“万松岭”。明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府(太守施缪)始建此关,称“万松关”。万松关一关连五营,沿关城两侧,原有5座石垒营堡驻兵寨,俗称“五营寨”(现仅存遗址)。万松关地处两山夹峙之中,威镇隘塞,历经烽火。明朝中期,倭寇流窜东南沿海,常进犯漳州、海澄一带。明嘉靖四十三年,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军由浙东入闽征讨倭寇,曾经万松关,在关城附近的蔡坂村打了一场歼灭仗,平定多年来的倭寇犯乱。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进兵漳州,清兵守将刘国轩拥重兵把守万松关,争战一年有余,后献关而降。清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命万松关守军配合主力部队对强渡江东的清闽浙总督陈锦所率真清兵进行三面夹攻,打一场大胜仗。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氏贤领兵攻占浙江、江西后,拟乘势拨取福建转战广东,在万松关打一场攻坚仗,斩杀了清朝福建陆路提督和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等人,终于开进漳州,闽南人民为纪念英勇的太平军,把万松关改称为万雄关。 万松关关墙采用长方形花岗岩石垒砌,中建拱形城门,“上有炮门三眼,其堞高可见海”正额上嵌一青石横匾,上镌“天宝(保) 维垣”四个楷书大字。关门附近有明朝东阁大学士林钎撰写的《施公新筑万松关记》碑石(残碑存于漳州微波站)。万松关原关墙长约100米,高15米,宽7米,城墙在文革中被拆除约三分之一,现仅存残长55米,残高8米,残宽4米。如今的万松关,早已失去昔日气势磅礴的气势,当年的“福岐路”变成一条山间小道,历经数百年烽火的万松关城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留供后人观光旅游和缅怀历史的古迹。万松关军事的重要性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特殊的军事、历史、地理意义却早已载入史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