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母语]闽南语正字教学 文字版mimding管理员
2013-09-16 01:34
阅读:3864回复:10
楼主 #
本文转载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20239/ 01 闽南语没有自己的文字? 错,任何一支汉语都有文字,汉字是所有的汉语共有的,它不只属于普通话。 一个汉字,它也不只有普通话中的读法。事实上,比起各地方言,普通话的汉字发音反而要年轻得多,历史并不长。所以,不要看到一个汉字,就认为它只能按普通话那样读,认为它只和普通话有关系。就像拉丁字母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里各有自己的一套拼读规则一样,汉字在各支汉语里各有自己的发音和用法。 02 什么是本字? 一个音,它本来是用来表示哪个字的,那这个字就是这个音的本字。 古时通用雅言,书面语(文言)一般是和各地的实际语言脱节的,所以各地汉语实际上很少有文字记录。因此慢慢地,很多人虽然会说,但却没办法在书面上正确表达自己的母语,这是比较可惜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很多东西去把这些字重新考察出来,普通话的用字其实也就是几十年前规范下来的。 03 什么是正字? 我们在考察本字的时候,并不是每个音都能确切地找到本字,还有一些音即使我们清楚知道它的本字是什么,出于某些原因我们并不使用它。我们以本字为主,然后个别音适当地借字、训读,规范出一套完整的用字方案出来,这就叫正字。 闽南语正字就是我们在书面上书写闽南语的时候所采用的文字方案。 04 闽南语正字的现状 可以说,相对于普通话/官话以外的其它汉语,闽南语的正字工作是做得最好的。绝大部分的音我们都已经有字可用,并且所选的字大都合情合理、有据可查,而不是胡用乱套。 台湾的教育部也已经为台湾闽南语颁发过七百个官方的推荐用字,闽南语的用字虽然还没有最终完善和确定下来,但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势态。 05 我们在做什么,需要做什么? 考本字、规范正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和发展闽南语,为了让闽南语成为一门像普通话一样全面和健康的语言。不但能说能听,还能写能读,这对于传承闽南语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要做的、我正在做的,是去使用它,并鼓励周围的闽南人去使用它、认读它。而不是要么不会写闽南语,要么一写就是借普通话的音用一些乱七八糟的字来表示,难以看懂,某种意义上还是糟蹋闽南语:比如第一人称,放着好好的“我”不写,非用普通话的“哇”来谐音,音没谐准,还不伦不类。 作为一个热爱闽南文化、热爱母语的闽南人,强烈建议大家,即使一时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闽南语正字来表达,但至少学着去认去读,某些情况下也尽可能用一用,让我们的母语有规范可循、更优雅更易读(闽南语用正字写出来是非常古朴而美丽的),而不是一直混乱下去,最终消亡。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闽南语方言大词典: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73288&uk=369179237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共10条回复
mimding管理员(楼主)
沙发 #
人称
「我」guá/ngóo 闽南语的第一人称与普通话一样,是“我”字,但读音不同。 绝大多数情况下读guá;在一些书面语里,比如「自我」,读ngóo。 闽南语里大多数字,都会像这样,有白读和文读两种读法,咱们都会,只是平常说话不会去注意到。下边的其它字若标有多个读音,一般都是文白的区别,就不再一一解释了。 另外,一些字的读法各地腔调会有区别,我只标一种。 「汝」lí (拼音 [rǔ]) 这是闽南语的第二人称。台湾教育部的推荐字是“你”,但闽南语的第二人称已经确切地考证出本字就是「汝」,这个字不生僻,也和古代用法一致,所以没必要学普通话用“你”。建议大家使用「汝」,目前使用闽南语正字的人群,也几乎全部都是使用「汝」这个字。 「伊」i 这是闽南语的第三人称。 注意,闽南语的第三人称不分性别,也不分人物,普通话里的“他”“她”“它”,闽南语里都是「伊」。 「阮」 gún 这是闽南语的第一人称复数,相当于普通话的“我们”。 「咱」lán 这是闽南语的另一种第一人称复数,相当于普通话的“咱们”。 「阮」和「咱」的区别是,前者不包括谈话中的对方,后者包括。 「恁」lín (拼音 [nín]) 这是闽南语的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普通话的“你们”。 「怹」in (拼音 [tān]) 这是闽南语的第三人称复数,相当于普通话的“他们”。 台湾教育部推荐的字是“亻因”,这个字太生僻了,连unicode中都没有,所以不建议使用。虽然「怹」字也还没有得到较一致的认可,但这个字意合,也容易输入,暂时推荐此字。 ——实际上,闽南语的人称复数都是合音。 比如说「阮」,实际上是「我儂」的合音,合成了一个字。既然是合成的,所以就没有本字可言,也因此选字上才出现了困难。这里只是跟大家解释一下。 「谁」siâng 这是闽南语中的人称疑问代词,和复数人称一样,这也是合音字,是「啥儂」的合音。并且「啥儂」现在也在使用,两个提问方法并存。 「谁」字意合,音也比较合,所以我们选用这个字来表示siâng。 「儂」lâng 上边已经讲过这个字了,这就是闽南语中的“人”。 有时候这个字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个人称,比如“我已经做完了”,这句话在闽南语里可以有这两种说法:我已經做了囉 或者 儂已經做了囉。 在这里,第二句中的「儂」其实就是表示「我」。除此之外也可以用来表示「伊」等人称,或者和这些人称连起来使用,比如「儂阮」,基本上比较类似普通话的“人家”。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板凳 #
程度副词
「真」tsin 除了「誠」,我们还可以有其它的表达方法,比如说“很多”,我们可以说「誠濟」,也可以说「真濟」。这个「真」和普通话里的“真”用法类似,不过感觉上其实有那么一点点区别,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野」iá 表示“非常多”的时候,在泉州,大家可能会说「野濟」。没错,这个「野」就是“非常”的意思。这个字有少部分人会写成“雅”,但「野」是大多数人的写法,比较推荐。 「足」tsiok 除了泉州的「野」,其它地方的人可能会用「足」来表示这个意思,也是表示很、非常。 「上」siāng 你很多,他非常多,而我最多。那“最”在闽南语里又该怎么表示?很简单,它就是「上」。 比如说,我是全班最大的:我是規班上大的。 「傷」siunn 有这么多,那最后会不会过多?“过”要怎么说,读起来是不是有点类似普通话的“修”? 这个字在闽南语里的正确写法是「傷」,这也是古汉语里的用法,被闽南语传承到现在。 例句:你講話傷過份。Lí kóng-uē siunn kuè-hūn. (你說話太過分。) 「太」thài 除了「傷」,闽南语里还可以使用「太」来表示类似的意思,这和普通话是一致的。 「傷濟」、「太濟」,都是过多、太多的意思,二者感觉上稍微有那么一点区别。 「夠」kàu 表示非常如何如何的时候,在闽南语里,「夠」是一个很重要的字。比如说「誠夠濟」、「有夠濟」、「真夠濟」,都是很多、非常多的意思。 「萬代」bān-tāi 语气可不可以更强烈一点?这时候,有的地方可能会说「萬代濟」,这个「萬代」也是表示非常,但感觉上就要更强那么一点点。 「非常」hui-siông 这是和普通话写法用法都一致的一个词,但我们日常口语里用得不是那么多。 「小可仔」sió-khuá-á 上边都是表示很、非常,那反过来,要表示只有一点点怎么办?「小可仔」就是一种很通俗的说法。 「一點仔」「一滴仔」「一絲仔」 这几个词就很容易理解了吧?不用过多解释。 「淡薄仔」tām-po̍h-á 这是一个感觉上很“闽南”的词,表示有,但是不多,就那么一点。 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你肯定还能找到其它表示程度的方法,闽南语的表达是很灵活的。但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地说明了。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地板 #
小品词
「佮」kap 咱们是「咱」,那怎么把「汝」和「我」组合成「咱」呢?在闽南语里我们说「汝佮我」. 没错,这个「佮」就相当于普通话的“和”。 「敿」kiau 除了「佮」以外,某些地区的人在表示“和”这个意思时,还会使用「敿」这个字。 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自由互换,但少数情况下会有区别不能混用。比如泉州人说“我不和你好了”,会说「我毋佮汝囉」,这种时候就不能说成「我毋敿汝囉」。 「抑」ah/iah 除了“和”,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或”。“或”在闽南语里是「抑」,这比较不难理解,普通话中也还保留着“抑或”这个词。而我们闽南语,不说“或”,只说「抑」。 「猶」á/iá “还”在闽南语里是「猶」。 比如说你问我「汝食未」,我可能回答你「猶未」,意思就是还没,我还没吃饭呢。 「未」bē 这个字我们上边刚刚见到,很简单,它的意思就是“还没”。 比如“我还不想去”,我们说「我猶未欲去」。 「欲」beh 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字,在表示想要做什么时,我们闽南人经常说「欲」或者「想欲」。 「欲」并不是本字,而是借字;有些人会把这个字写成「卜」,这是借音。个人比较推荐「欲」,意思贴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無」bô-bû 那不想要应该怎么说?答案是「無欲」。「無」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时候也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 比如“我没空”是「我無閒」,“我不稀罕”是「我無稀罕」。在有些词汇里这个字要文读成bû,比如「無聊」或「目中無人」。 「毋」m̄ 更多情况,闽南语里是用「毋」这个字来表示“不”。 比如“我不是你的老师”,我们说「我毋是恁先生」。 「袂」buě 这是个俗字,我们习惯用它来表示闽南语里的“不会”。闽南语里表示不会的这个buě也是合音,是「毋會」二字合成的。这也是我们采用俗字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拿另一些字来表示这个音,那些字虽然字型更合“不会”的意思,但那通常比较生僻,甚至难以输入,因此暂时还是更推荐写成「袂」,台湾教育部也是推荐此字。 现在举个例子,“我不懂”在闽南语里怎么说?答案是「我袂曉得」。 「得」tit 除了「我袂曉得」,还有很多地方会碰到「得」这个字,比如泉州人用「會做得」表示“可以”,「會記得」表示“记得”。 不过在实际的口语中,有些地方已经把这个字的音弱化成lit;还有些地方,可能弱化成jit之类的音。大家只要知道它们其实都是「得」就可以了。 「共」kāng 上课了,你给我坐好!「汝共我坐好勢!」 看懂了没有?这个「共」字就相当于普通话的“把”、“给”等。比如,你要是不好好听,我就把你扔出去,「我就共汝擲出去」,这里就是“把”的意思。 有些地方这个字的发音弱化成了kah。 「著」tioh 在表达“就”的时候,有些地方不使用「就」字,而说「著」。 「著」字在闽南语里作用非常之多,我们平常都懂得用,但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除了表示“就”以外,它还有以下用法: 我必须去睡觉了 -「我著去睏囉」 我们昨天有见过他 -「阮昨日有見著伊」 看到你就不爽 -「看著汝就/著袂爽」 他爱上/着你「伊愛著汝」 用法可能还不止以上几种,大家不用记这些,举这些例子只是帮大家系统地了解一下闽南语的这个「著」字。真正说起话来,大家其实都懂,都会用,知道是这个字就可以了。 「予」hǒo 「共」和「予」可以说是一对反义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把”和“被”。「予」的具体用法,比如“我被他打伤了”,可以说「我予伊拍著傷」。 这两个字还都可以表示“给”的意思,但具体含义不同。前者我们上边已经举过例子了,后者比如「伊予我一雙鞋拖」,是“他给了我一双拖鞋”的意思。 ——有些地区不说hōo而说thǒo(比如石狮),我认为thǒo纯粹是hǒo的音变,实际上是同一个字,所以仍旧写成「予」,但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写法。 「傳」tn̂g 这个字和「予」的作用基本相当,比如“我给你一本书”,既可以说「我予汝一本冊」也可以说「我傳汝一本冊」。 但「傳」这个字可能不是每个地方的腔调里都有,具体都是哪些地方有,很抱歉我也不太清楚。 「乞」khí 在表示“被”的时候,除了用「予」和「傳」,这里又有一个字可用。比如“他被他爸爸骂了”,可以说「伊乞怹老父罵囉」。 同样地,「乞」可能不是每个地方的腔调都有。另外,「乞」字是俗写,本字不明,这个写法可能还有争议。 「的」ê 你给了我一本书,这本书本来应该是你的,「冊本來是汝的」。 闽南语的ê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它另有本字,但我们一般直接俗写成「的」。个人推荐这个写法,但承认这样写可能不是最好的,可能还有争议。有的人写成「其」。 「愛」ài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上一课讲过的「欲」,它的意思是要。可是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其实有些地方(如台湾某些地区)不这么说,而说成「愛」。 比如“我不想要去”,有的地方说「我無欲去」或「我無想欲去」,而有些地方就说「我無愛去」。说「愛」的地方,在表达“必须”的时候,也往往爱加上这个字,比如“我得回去了”,有的地方说「我著倒去囉」,有的地方则说「我著愛轉去囉」。 「倒去」和「轉去」也是地方腔调差异,都是“回去”的意思,还可以合起来说「倒轉去」。 「較」khah 有差异就可能有比较,谁更好,这在闽南语里要怎么讲? 没有错,我们是说「誰較好」。这个「較」字一般来说相当于普通话的“更”,字面上也不难理解,就是一种比较。偷偷再教大家一句“不健康”的,「恁娘較好」,看得懂吗?哈哈。 P.S.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腔调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大家说好自己腔调,适应对方的腔调。 「佫」koh 再说一次,腔调没有优劣之分! 「我佫講一擺,無管汝是泉州腔漳州腔廈門腔抑是台灣腔,攏是正港閩南腔啦!」 歹勢歹勢,激动了…这个「佫」字啊,就是我们闽南语的“再”。除了单讲这个字,我们还可以说「又佫」、「佫再」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这个字写法有争议,台湾教育部推荐的是「閣」,还有人会写成「擱」。个人很不推荐这两种写法,因为这两个字都另有其它用途,而「佫」简洁明了不会引起任何误会。 「了」liáu 最后,我们以一个比较轻松的字来结束有点儿难的这一课。 「了」在闽南语里表示完结,比如“我喝完了”是「我啉了囉」。实际上普通话中的“了”在读liao的时候,也有这层意思,所以大家应该不难理解。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4楼 #
基本形容词
「大」tuā-tāi 「細」suè “大小”应该是一对最基本的形容词了。「大」平常口语里读tuā,如「大儂」,是成人的意思;另一些时候则要文读为tāi,如「大人」,是一种尊称。 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闽南语里绝大多数时候用「細」来表示普通话里的“小”。比如“小时候”是「細漢」、“小声”是「細聲」。 「懸」kuînn 「低」kě 普通话中的“高”,闽南语里叫「懸」,比如「傷懸」表示“太高”,「偌懸」表示“多高”。 kě的本字事实上是「下」,但由于「下」这个字还有别的意思,并且两个意思都很常用,为避免造成混淆,在读为kě表示“低”的时候,个人建议俗写成「低」以作区别。比如「懸低」就是“高低”的意思。 「肥」puî-huî 「㾪」sán 普通话中的“肥”和“胖”,闽南语口语里一律说成「肥」,比如“肥猪”是「肥豬」,“越来越胖”是「愈來愈肥」。 普通话中的“瘦”,闽南语里则说「㾪」,比如“瘦巴巴”是「㾪巴巴」。 「躼」liò 「矮」ué 普通话中形容物体的高度和人的高度都是“高”,但在闽南语里,人的高度除了「懸」以外,还有另一个专门的说法,叫「躼」。比如说,“你儿子真高啊”,闽南语里可以说「恁後生誠夠躼」。 「矮」就很好理解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矮”,比如小个子叫「矮仔」。 「緊」kín 「慢」bān 在闽南语里,表示速度快的时候,我们不说“快”,而说「緊」。普通话里的“紧”在少数词里也保留有这个意思,比如“赶紧”就是“赶快”的意思。 “慢”的用法则是一致的,闽南语里也说「慢」,比如“跑慢一点”,我们说「走較慢咧」。 「濟」tsuē 「少」tsió-siáu 在第二课里我们就已经见过「濟」这个字了,它的意思是“多”。比如“吃太多你会变成猪”,我们可以这么说,「食傷濟汝會變肥豬」。 表示“少”的时候和普通话一样,也是「少」,比如“最少”是「上少」。 「加」ke-ka 「減」kiám 除了「濟少」以外,闽南语里还有另一套形容词可以表示“多少”,那就是「加減」。这两套形容词有区别,有时候可以互换,有时候则不行。 比如“多少吃一点”,既可以说「濟少食一點仔」,也可以说「加減食淡薄仔」。但“多吃一点”就不能说「濟」,而只能说「加食一點仔」。 基本上,「濟少」更侧重于直接说明数量,而「加減」则带有比较的意味。比如“很少”是「誠少」,而“我少了两根”,可以说「我減兩支」。 「重」tǎng 「輕」khin 这对形容词比较简单,和普通话基本一致,这里就不过多说明了。 例子:“他做事不知轻重”,「伊做代誌袂曉輕重」。 「闊」khuah-kuat 「狹」ue̍h-hia̍p 普通话里有“宽阔”和“狭窄”这两个词。在普通话中“宽窄”二字是比较常用的,而闽南语则相反,我们用「闊」和「狹」来表示“宽”和“窄”这两个意思。 比如“大嘴巴”,闽南语里是「闊喙」;“鼻子很窄”,可以说「鼻足狹」。 「厚」kǎu-hiǒ 「薄」po̍h-po̍k 这一对词也比较简单,和普通话一致,不过具体用起来还是有不少区别。 比如形容一个人话很多,闽南语里可以说「厚話」;形容一个人懦弱、动不动委屈,闽南语里可以说「輕薄」,在普通话里“轻薄”则是“轻佻”的意思。 其实「輕薄」这个词我不太知道怎么解释,想了半天也解释不准确…囧。 「好」hó 「歹」phái 这对形容词可能是我们日常用得最多的其中一对了,大家也应该很熟悉。其中phái的本字应该是「否」,例如成语“否极泰来”中的“否”,在普通话中无论是发音还是含义都和闽南语的phái相当。但一般我们直接把这个字俗写成「歹」,这是一个大家都比较接受的写法,没什么争议。 例子:「我是好儂,汝是歹人。」 「長」tn̂g-tiông 「短」té-tuán 这对形容词很简单,和普通话是一致的。 例子:「頭毛傷長囉,著來去鉸較短咧。」 「媠」suí 「漚」àu 这对形容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美丑”。「媠」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水”,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很漂亮,「漚」则相反。 例子:「怹查某仔,一个媠一个漚。」(他的女儿一个长得好看一个长得丑) 「俶」thiak 「兇」hiong / 「䆀」bái 在表示“美丑”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有更多的词可用。 例如泉州人除了「媠」以外,也会用「俶」来表示漂亮。基本上,「媠」更接近普通话的“美”,「俶」则更接近“漂亮”,二者很多时候可以互换。 而表示丑的时候,除了「漚」,还可以说「兇」。不同的是,「漚」可以指认也可以指物,而「兇」一般是形容人(有时候也可以形容物)。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会说「䆀」(例如台湾,发音类似普通话的mai),一般也是指人。 「緣投」iân-tâu 称赞女孩子长得漂亮,「媠」是最常用的。事实上,我们也比较少用这个字去形容成年男性的外貌,而有另外一个词,叫「緣投」,基本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英俊”。 例子:「恁阿兄有影誠緣投!」(你哥哥真的很帅!) 「熱」lua̍h-lia̍t 「寒」kuânn-hân / 「冷」líng 普通话里形容温度的“冷热”,我们一般说「寒熱」。 例子:「明仔是寒儂抑是熱儂啊?」(明天会冷还是会热?) 除了「寒」,有时候也可以直接说「冷」。比如,“天气冷了,多穿几件衣服”,闽南语里可以说,「天氣冷囉,衫加穿幾領。」 「燒」sio-siau 「凝」gân / 「凊」tshìn 除了以上三者,闽南语里还有三个词可以表示冷热。区别在于,上面的三者一般指气温、涉及天气,而下边的这三个,泛指一般的冷热。比如形容饭菜的热河冷,在闽南语里你能说「熱」和「寒」,“热”要说成「燒」,“冷”要说成「凝」或者「凊」。 「凝」和「凊」本身也有区别,「凝」更类似于普通话的“冰”,而「凊」更类似于“凉”。这两个字有时候能互换,有时候则不能。 举几个例子,热水叫「燒水」,手脚冰凉叫「跤凝手凝」,心凉、心灰意冷叫「凊心」。 「烏」oo 「白」pe̍h-pi̍k 最后,同样以一组比较简单的词来结束今天这一刻。 普通话里的“黑白”,闽南语里叫「烏白」。例如,台湾人在形容一个人说谎的时候,很喜欢用「烏白講」这个词。 这里特别再强调一下,闽南语的“黑”是「烏」而不是「黑」,「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读音。 「感謝恁逐个來聽我烏白亂講,落課!」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5楼 #
称呼
「父」pě 「母」bú 闽南语中对父母的称呼有两种,一种是转介,一种是直呼。 前者类似于普通话里的“父亲”、“母亲”,在闽南语里叫做「老父」、「老母」,是用在提及他人的父母或向他人提及自己的父母时。 「爸」pâ 「媽」mâ 后者则用于直接称呼自己的父母,如「阿爸」、「阿母」。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小孩子使用的是类似于普通话的「爸爸」、「媽媽」。 试比较以下两句话里称呼的用法: 1. 阮老母佇泉州一中咧教冊。 2. 阿母,我欲去上課囉! 「阿」a 这个字在闽南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头,用在称呼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它有点儿类似普通话里的“小”,但也不尽相同,比如「阿爸」、「阿母」,普通话里的“小”就没有相应的用法。 「兄」hiann 「弟」tǐ 「姊」tsí 「妹」bē 闽南语里对于兄弟姐妹的称呼就是「兄弟姊妹」这四个字,四个称呼一般来说分别是「阿兄」、「小弟」、「阿姊」、「小妹」。有些地方可能在个别称呼上有所差异。 「隔腹」keh-pak / 「叔伯」tsik-peh 普通话里的堂哥、堂妹,闽南语里用「隔腹」来表示,比如堂哥叫「隔腹阿兄」。 也有的地方是说成「叔伯」,如「叔伯兄」、「叔伯妹」。 「表」piáu 表示表兄妹的时候,闽南语则和普通话一样,也是使用「「表」字。比如「表阿姊」、「表小弟」。 「公」kong 「嬷」má 爷爷奶奶在闽南语里叫做「公」、「嬷」,同样地,我们会在前头加上一个「阿」字,说成「阿公」、「阿嬷」。这是对爷爷奶奶的直接称呼,在转介的时候爷爷一般则会说成「俺公」。 相应的,外公外婆在闽南语里是「外公」、「外嬷」。 「伯」peh 「姆」ḿ 「叔」tsik 「嬸」tsím 伯伯和叔叔是「阿伯」、「阿舅」;伯母和婶婶则是「阿姆」、「阿嬸」。 「姑」koo 「姨」î 姑姑是「阿姑」,阿姨就是「阿姨」。 「丈」tiunn 和普通话一样,姑姑以及阿姨的丈夫都用「丈」字来表示,分别叫「姑丈」、「姨丈」。 「舅」kǔ 「妗」kim 舅舅叫「阿舅」,舅妈则叫「阿妗」。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6楼 #
几个易混淆的正字(一)——“亦/也、抑、猶(犹)、野”
文/斯文施
这一组字的读音都是 a 或 ia,且声调上的差别对初学者来说,也较难以分辨,因此,不少同学在写正字时,都或多或少,不自觉地混用着这几个字。 虽然个人墙裂觉得,这几个字,用几个简单的例句就可以解释完毕,不过基于某不可说的原因,最後本人还是决定,应该装腔作势长篇大论地解释一下。 不过雅拔力,还是例句比较直观啊...: 1. 這卷冊是我亓,彼卷冊 亦是 我亓。(也是) 2. 我聽汝咧畫虎膦,汝亓到底是這卷 抑是 彼卷?! (表示选择的“还是”、“或者”) 3. 這箍維克托毋知埋去佗落死,天都欲暗囉 猶 毋來。(还、依然、仍然) 4. 我來囉我來囉,路咧窒(that)車,窒去 野 長萬代長,歹勢歹勢。(很、非常) 其实例句四裡的「野」不该放在这裡讨论的,因为这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示“很、非常”,和「誠」(tsiânn)、「足」、「真」等意思相近,而且它还是,可能还是,一个泉州话所特有的词。但是因为它的发音刚好也是 a/ia,有不少人都把表示“还、依然、仍然”的「猶(犹)」写成「野」。泉州电话台似乎也将这两个字合写为「野」。我不知道是不是古早时的歌仔冊和戏文都这么写。但是在某些语境裡,把「猶(犹)」写成「野」确实还是会引起歧义,造成误解。那么,说泉州话的同学怎么分辨这两个字呢? 关于这个「猶(犹)」,“從「厦英大詞典」以來,詞典中標注的發音都以iáu為主音,其餘的發音(iah, ah, á, iá等)為省音。”(见台灣教育部電子報「臺灣閩南語按呢寫」 2008-07-03 314期)用这个「猶」字,是因为它的发音 iû 或 iú 和 iáu 最接近,在意义上也相合。文言中有「猶未」一词,刚好和闽南语裡的“还没有”意义相合,如有人问你:“吃饱了没有?”「食飽未?」你回答:「猶未。」还没有呢,再给老子来一碗。所以,用「猶(犹)」来表示“还没,尚未”、“仍然”,是很理想的。 而「野」,这是一个借音字,借它的发音来表示“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字的本字有人认为是「雅」,并从诗经以及福州话中找出应证。但这个结论不是很让人信服,也很少人这么写。大多数人还是遵从俗字,写做「野」。 所以记住,“还没”是「猶未」,“还有”是「猶有」,“还有”之外“还有”是「猶佫有」,“也是”之後的“还是”是「猶是」。而“非常大”是「野大」,“非常长”是「野長」,“非常多”是「野濟」,“非常无聊”是「野無聊」。 然後是「亦/也」和「抑」。 表示“也”的这个 a/ia 其实就是「也」,台湾教育部的推荐用字也是「也」(见台灣教育部電子報「臺灣閩南語按呢寫」 2009-02-26 347期)。这是现代汉语的用法,文言中多写为「亦」,这两个字或为同源字,也许可以说成,「亦」是「也」的本字。所以写成「亦」或「也」都算正确。不过大多数人,包括我和维克托,都是选择写成「亦」的。 而「抑」,文言中有「抑或」的用法,用来表示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这个意思现代普通话多说成“或”、“或者”,而闽南语裡则说成“抑”、“抑是”。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 狭窄:普通话日常说“窄”不说“狭”,闽南语讲「狹」不讲「窄」 宽阔:普通话日常说“宽”不说“阔”,闽南语讲「阔」不讲「宽」 肥胖:普通话日常说“胖”多于“肥”,闽南语讲「肥」不讲「胖」 乌黑:普通话日常说“黑”不说“乌”,闽南语讲「烏」不讲「黑」 寒冷:普通话日常说“冷”不说“寒”,闽南语讲「寒」多于「冷」 芳香:普通话日常说“香”不说“芳”,闽南语讲「芳」不讲「香」 (见维克托的《普通话大战闽南语:偏要和你对着干!》) 因此,「亦/也」和「抑」的用法也很清楚了。记住「抑或」这个文言用词,就能记住闽南语裡表示选择的 a/ia 应该写成「抑」,记住「亦」和「也」的同源关系,一个古字一个今字,也就知道,和「嘛」意思相近的 a/ia 应该写成「亦/也」。 所以这四个字你们能分辨了么? 又,各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亦: yi 抑: yi 猶(犹): you 野: ye |
mimding管理员(楼主)
7楼 #
几个易混淆的正字(二)——“毋、無(无)、勿會/袂、未”
文/斯文施
这是一组否定词,虽然个人觉得没什么好混淆也不应该会混淆的,且维克托在《闽南语正字教学第三课小品词上》裡也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在乱写,所以到底是各位真不懂还是懒得仔细思考或是懒得选字(我墙裂觉得是你们知道但是懒得选字找字),不得而知。不过既然有(一),那就必须有(二),閒閒無代誌,我还是来雜两句好了。 例句: 1. -伊欲來「毋」?(他要不要来?) -我嘛「毋知」。(我也不知道。) 2. -有「無」?(有没有?) -「無」。(没有。) 3. 我「毋知影」亦「無想欲」知影。(我不知道也 没有想要/不想要 知道。) 4. -會「袂」?(会不会?) -「袂」。(不会。) 5. -了「未」?(结束了没有?) -「未」。(还没有。) 6. 這題先生「猶未」教,我「袂曉」做。(这道题老师还没教,我不会做。) 7. 有影抑「無」我「毋知」,「毋過」「袂要緊」,時間「猶未」到。(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不过不要紧,时间还没到。) 此处略去解释500字... 另,各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毋: wu 无: wu 袂: mei 未: wei |
xmhouse236永恒钻石 Ⅰ
10楼 #
帖子过于久远,内容暂时隐藏,敬请见谅! |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