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法门千千万,因人而异才喜欢

2020-06-02 05:17
阅读:703回复:0
楼主 #
健康法门千千万,因人而异才喜欢
蔡汉以
2020-06-02

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应是无人持反对意见的。但如何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呢?却各有奇招!有人散步,有人做操;有人游泳,有人爬山登高……真可谓,健康法门千千万,因人而异才喜欢啊!
有人介绍一种“闲暇时间,做这样小动作”能达到健康效果的方法。
一、敲头提神止痛。从中医理论来讲,头为元神之府,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感觉运动,刺激头部关键点,可以调节和控制头部循环代谢,从而使人精神焕发;而从经络理论来讲,头为六阳经交汇之处,《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清晨为阳气生发之时,顺应自然规律,用指腹刺激头皮反射区,可反射性调节脑部功能,促进经络阳气循行,提神醒脑开窍。另外,十二经脉均在手指末端汇聚,俗语亦有“十指连心”之说,故用指腹刺激头皮反射区的同时亦可反射性调节十二经脉的交汇循行。具体方法:十指半屈曲状,由头部从下向上、用十指指腹敲击头皮,最后汇聚点为头顶的百会穴。可达到开窍醒脑,提神养心的功用。
二、闭眼睛能养肝。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主目,休息时,血会回流到肝脏,去补充并调节肝气,因此,闭目养神,就是帮肝补充精气神,能很好地达到养肝明目的功效。中医认为,肝脏和眼睛是相通的,人的肝气会从眼神中消耗掉,当肝太疲累时,眼睛会感到干涩、模糊,或是充满血丝。在工作空当之余,或是坐车时,抓紧零碎时间就可以闭上眼睛,不论时间长短,都可以调理气息。中午休息时间不用睡太久,小睡20分钟就能感觉精神饱满。具体方法: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得燥怒平息。眼睛微闭的同时,可以从左到上到右再到下再回到左,完成一个大圆圈。
三、提脚跟缓足跟痛。脚被誉为“精气之根”,人体生殖系统在足部的对应反射区正是脚跟,因此提脚跟的运动有益生殖保健。具体做法:练习时要充分提脚跟,然后缓慢下落至一半的距离时改为快速落下脚跟,即颠足震动脚跟。这样可以加强足部的感觉,锻炼人的平衡能力,中老年人常练习可以防止摔倒。颠足产生的震动还对足跟脂肪垫起到良性的按摩作用,可以缓解足跟痛。
四、伸懒腰振奋精神。伸懒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缩,使瘀积的血液被“赶”回心脏,从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所以,常伸懒腰在促进人体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具体方法:将手臂尽量上举,全身绷着劲儿伸直四肢。伸展时,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要松弛下来,尽量呼气,这样锻炼的效果会更好。
五、练提肛促循环。提肛是传统的养生手段。中医认为,肛门附近有三条经脉:任脉、督脉和冲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冲脉为血海,它们分别主管人体的阴精、阳气和性功能。提肛运动可以促进阴阳之气的循环。其中,会阴穴是非常重要的长寿要穴,经常练习提肛这个动作,可以对会阴穴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对生殖功能的养护作用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提肛时微微向内收缩肛门,类似于忍大便一样的感觉,坚持3---4秒后放松,然后再提肛,反复做几分钟就可以了。长期坚持有助减少痔疮的发生,改善女性尿失禁的症状。
六、搓足心补肾固元。人的足心有一个穴位叫做涌泉穴,它是肾经的首穴,常按涌泉穴可以起到补肾固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涌泉本来源于足下,却可以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让人肾精充足、精力充沛而且百病不生具体方法:每天晚上先泡洗双脚,再用右手握住右脚趾,用左手摩擦右脚涌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发热为止。
以上这些“闲暇时间,做这样小动作”方法,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在坐、卧、行、立的状态下,常做这些小动作,就能达到提神、养肝、按摩、舒展、补肾、固元等健康养生的效果。

附:道医与中医的异同点
一起源和传承不同。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而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二 为医的目的不同。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地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三 学医的方法不同。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中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四 诊治的方法不同。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五 治疗的结果不同。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
区别在于:道医治的是人体的宏观五行运作,而我们现在俗称的所谓中医变成了中药药性的堆砌
这么说可能比较笼统,举个例子:在道医看来,白虎汤是收摄之方,什么是收摄?即取西方、取秋天、取金行之意境;相反,麻黄汤是宣发之方,取东方、春天、木行之意。这一句,看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我再解释你也不懂。
至于具体配伍方法原则,古人在汤液经法里面有叙述,虽然失传,但今天的辅行诀相关书籍里面还是可见一斑。而用现代中医解释,则要一个个药物来分析石膏的性味归经,知母的性味归经,粳米的性味归经,甘草的性味归经等等。个人以为,在张仲景(包括之前)的那个时代,所谓中医道医是一类,张仲景就是集大成者,此时的中医方术登峰造极,但是后人由于对易经思维的理解不够,某些思想没有完好地传承下来普及开来,后人只有在药性方面多做努力(毕竟这个只要背下来再运用运用就能熟悉,比思想上的学习理解容易很多)。如果中医真的只是象现在这样根据症状把好多味药堆砌起来,那和西医并无本质区别,何谈天人合一的观点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