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文化!龙井宫举行“踢火”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山海之声VIP
2021-04-26 10:53
阅读:1077回复:0
楼主 #
保生大帝文化!龙井宫举行“踢火”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2021-04-26 (撰稿杨文经 蔡汉以;讲述人吴金星 吴志明;摄影吴艺真) 2021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四日七时,龙井宫举行一年一度的“踢火驱邪,消灾去厄,过火海保平安”的民俗文化节活动。龙井宫的踢火解厄消灾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龙井宫,位于平和县山格镇新陂村顶楼社;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主祀保生大帝。奉祀太子、五谷五公、土地伯公、关帝君。宫庙坐向(分金):坐东向西。文物保护级别县级。 “踢火”的历史渊源。据《平和县志》(1994版)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公元1564年)倭寇侵入汤坑(今南靖县),山格(今平和县)等处。那时,戚继光的军队已经进入平和。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武装,积极配合“戚家军”包围倭寇,在洪濑口与倭寇激战…… 相传,今山格镇新陂村的村民,参加了此次“洪濑口抗倭作战”。有二十多人,拿起民间的“鸟枪”当武器,配合“戚家军”勇敢地参加了洪濑口抗倭作战。在激战中,这二十多人英勇杀敌,倭寇望风而逃……。虽然倭寇被击败了,但参战的“戚家军”及村民也死伤多人。这次战绩的取得,村民认为是“大道公”神威相助,派来神兵天将布阵,击败了倭寇。 为了不忘神恩,为了追悼在激战中死伤的勇士。第二年,龙井宫举行“踢火”活动---即战场情景的演现!这项“踢火”活动,从此延续下来,至今有456年历史。 “踢火”的演变及参加的信士。随着斗转星移,当年的“战场情景的演现”,后来演变成“解厄消灾保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参加这项民俗文化活动的信士,本地的有新陂村、旧县村、山格村等信众;外地的有南靖县香客、平和小溪镇香客、还有港澳台胞香客等。他们参与参香,祈求赐安、发财,扛神巡香等,“踢火”一系列活动。 “踢火”的过程。每年三月初一日,龙井宫管委会全体成员集中在庙里,备上果子、饼干、糖果等敬品。大家敬拜众神明后,由大头家(每届任期五年)跪在殿前,抛交定下---本月十三日巡香人员,点火堆起火时间。如傍晚七时十分开始烧火,放二十箩筐木碳,用电扇吹风让木碳燃透。火舌1-2尺高,同时12位青壮男人扛尪出庙,并在火堆旁右走三遍,左行三遍,然后扛尪去四百多米远的水井(古井)望井,饮水思源,追忆先祖,饮水卫生,平安吉祥等。然后绕路回庙前开始踢火。虽然火焰高闪、火花四溅,但青壮男人和全体头家却不怕。他们在“二枝”(灵媒)的带领下,勇敢地又神奇无恙地踏踢火堆!那时火堆火势凶猛,只见“二枝”,手执会旗宝剑,用盐巴抛散火堆碳上,火舌略减,趁此时快步地踏踢过6米多宽,2米多高的火堆。呼呼作响……又见青壮男人和全体头家,大胆无畏地紧跟“二枝”后面,冲踢过火堆。 人人从火堆中冲踢,人人平安无事!冲踢火堆---来回三次!!!现场的观众,深深地发出“神奇……神奇……”的赞叹声! 踢火的火势大,意味着“财源如火旺”。踢火过后,这时地面上,满地是火碳,村民用铁锹把火碳铲成一堆。火堆的火舌已有一尺高,火光闪闪。这时各家各户,争先恐后地着用铁脸盆,烘炉等,装盛着火碳回家,煮水泡茶。 相传,喝了此火炭烧开的水,可一生平安,发福发财;女者嫁好夫,男者娶好妻;有疾可痊愈,有事可化小,小而化无事,平安顺意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