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走进九峰黄田村山海之声VIP
2024-03-17 09:15
阅读:714回复:0
楼主 #
七律·走进九峰黄田村 蔡汉以 2024-03-16
昨日,余随友人游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在九峰镇东门城区有一座“府级建制”的城隍庙,可在距镇区约2公里的黄田村,又建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城隍殿”。这“庙”与“殿”拜的都是王维这位城隍爷,并且出巡的时间也相同。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当地乡贤曾智贤同志的推荐,我拜读了《记住乡愁/古村落黄田村》罗龙海/文 张明山/图(来源:漳州文艺 2022-01-14)方才知道这“庙”与“殿”缘由,以及黄田村八婆太的故事!有感而作: 汀溪自南向东流, 流水绕过九峰秀。 半岛形状黄田村, 三河坝边大埔柳。 镇区东门城隍庙, 黄田村庄殿春秋。 感人故事八婆太, 书田制度寻真求。
附:《记住乡愁/古村落黄田村》罗龙海/文 张明山/图,几处文章之摘要。 九峰古镇的历史沿革。要说黄田,先要说说九峰,二者在地理方位上呈犄角之势,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映衬互补、相得益彰。大家口中常说的九峰,一般就是指九峰的镇区,而在城区设立之前,它与黄田村一样,只是闽粤交界处这片土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子,名字叫做“河头社”,与黄田村毗邻。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河头社比黄田村幸运地被相中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当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王阳明)任左佥都御史,奉旨率师征剿闽粤边界“贼寇”。明正德十三年(1518)奏请获准在九峰“添设县治以控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取“寇平民和”之意,把县治定名为“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949年秋,县治由九峰镇迁往小溪镇,但是,旧县城保存完好。 ……九峰地下文物众多,尤以地面文物最为丰富,且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文庙大成殿、城隍庙于2000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中湖祠堂也于2009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中,城隍庙的城隍爷雕像金身差点被毁掉,是黄田村民冒险扛出城,在黄田村偷偷藏了起来。这一藏多年,到改革开放以后整理城隍庙时,九峰城内人建议把城隍爷雕像金身从黄田搬回来,但是黄田村民不肯答应,只好重新雕刻。黄田村民自己筹集资金建了一座城隍殿供奉城隍爷神像金身。这就是每年正月十五,九峰为什么会有两尊城隍爷出巡的缘故。相距两公里,两座城隍庙(殿),你说奇不奇?!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古城九峰在初建时即“允以府级建制”,以致人文荟萃…… 黄田村人文发展脉络。因为是由明朝大理学家王阳明立县之故,九峰镇很早就名声在外,这其中有一半要归功于黄田村。黄田村原名皇澄,位于九峰镇西门外,距离九峰镇2公里许,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汀溪自南向东流,与九峰溪合水,流入广东大埔三河坝,把黄田村围成一个半岛形状。黄田村在元时是钟、夏、陈、江等几个姓氏的聚居地。翻开厚厚的曾姓族谱可以查阅到,明朝时,曾姓二世祖子顒公的六子宗瑛公、七子宗旭公举家从九峰迁徙到黄田村。后来,宗瑛公再迁徙到秀峰乡三联村,仅留宗旭公在黄田村繁衍生息,成为黄田村曾姓后裔的开基祖。由于宗旭公(公元1444年——1507年)及其子孙勤劳聪明,发展经济,逐渐富有,人口迅速繁衍,逐渐成为黄田唯一的姓氏住民,其他姓氏住民迁徙他处……。 明末清初,宗旭公的后裔从外地引进晒烟种植,到乾隆年间大幅度发展,几乎家家户户均有种植,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于是晒烟的加工作坊也应运而生,大量加工晒烟丝,因此,经营晒烟丝业的商贩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闻滉房的十一世孙骈候、锡候兄弟到江西饶州府设馆开店,经营烟丝业,由于经营有方,讲究信誉,生意兴隆,资本达到大洋七八十万元。 万登房十一世佛记、纲记、及十二世孙荣记亦先后到江西上饶开设烟丝馆,尤其以荣记经营有方,业务蒸蒸日上,仅数年资本就达到大洋三四万元。闻谟房十一世孙琼生公,由棉纱挑货郎,迅速发展成为经营棉纱、晒烟丝业的巨商,业务涉及江西、台湾等地,盈利甚巨,又以大量资金购买田地,收取田租,成为首富,于是有“一千公八百婆”石税的美誉。 进士房诚谨公之裔孙广阳在潮州、上杭开设有有源、有成包纸行。在上杭,由于采用家传秘方治好了当地富绅的喉疾,生意得到很大帮助,发展更快更好。有一年,太平军炮轰上杭县城,城垣被轰击倒塌,出现一大片缺口,一时无法堵塞,眼看太平军就要从缺口一拥而入,危急时刻,“有成”号倾其所有的包纸捆,堆叠成“纸城垣”,“太平军愕然不能进”,竟保上杭县城安全。可见,当时有成号资金的雄厚。 到清末民国初年,宗旭公后裔在平和县城九峰镇开设商店为数更多。抗战期间,沿海沦陷,海运禁阻,平和县九峰镇成为闽南、潮汕等地物资的集散地,商贾云集,竞争激烈,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者,当推黄田曾姓进士房经营棉纱、豆饼业的鉴记,经营棉纱、布匹业的大昌等商号,在小溪镇经营糖、烟的德记等闻名闽南一带,各类货物远销漳州、厦门、上海等地。 宗旭公后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乾隆庚午年曾萼等进士后,在家乡创设“咸山书室”;有拳头馆,如上闱“善德堂”、下楼“吉庆堂”;有汉剧曲艺馆溪坝“中和堂”。由是之故,莘莘学子习文练武。三世祖妈“八婆太”创设书田制度,造就许多人才。八世孙曾弼,于明朝崇祯甲戌年任广东琼州文昌令总兵;十三世孙曾萼、十四世孙曾逊渊叔侄先后于乾隆辛未、嘉庆己卯登进士。十七世孙曾金榜于同治元年等武进士,敕封“文武世家”。明清以来,黄田村可谓人才辈出,盛极一时,素有“黄田府”的美称,科举考试中文武举人21人(文举人10人,武举人11人),占平和全县曾姓41名举人的1/2强,所以说,九峰镇有一半的名声要归功于黄田村并不过分。 黄田村之所以人才辈出,各种因由很多,这边着重讲一个,即黄田村八婆太的故事。被曾姓后人敬称为“八婆太”的,是曾姓子顒公八子宗琼公夫人,张姓,贤淑、通情达理,佐夫辛苦起家。膝下无子,族人纷纷欲以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她,但是她思虑再三,恐怕嗣子今后不务正业、挥霍无度、荡尽万贯家产,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于是张氏婉言谢绝各位族人的立嗣过继的建议:“侄犹子也,何继为?”遂毅然决定,以巨大家产180石租谷,均分三份,其一用以设立书田制度,凡子顒公后裔子孙有功名者皆可享受(文全武半),其二用于每年春秋二祭及清明为公婆扫墓费用,其三用于九峰县城西门外五公埔建立“崇文家庙”,奉祀宗琼公和张氏太。张氏不立嗣,献巨产,设置书田,育才树人,这一远见卓识,给黄田曾姓后人很大鼓舞,备受后人感念,客观上对黄田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