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5-20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368
  • 铜币17544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889回复:0

[闲谈生活]平和县有座---万岁爷庙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5-08-06 16:57
平和县有座---万岁爷庙
来源:
http://www.fjph.com.cn/NewPaper/PaperList.aspx柚都平和 2015年08月03日
作者:◎叶庚成 文/图
蔡汉以整理

不单是一座庙宇,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平和县西部山区芦溪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旁边有一座海拔700多米的“黄泥尖”山峰,山上的“万岁爷庙”明朝时期就香火鼎盛。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也因为有了“万岁爷庙”而充满故事和文化。
再次探寻万岁爷庙更是一番情趣。登山前几天,孙儿已请工人将上山的路披荆斩棘一遍,虽不好走,但还算过得去,在村里几位老人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向上,一路风景。这片生态公益林保存完好,高山密林、嗖嗖凉风;参天大树,绿萌萌,清爽爽;幽幽古径,厚重而沉淀,清泉石壁,鸟语花香,大山原始森林群落的如诗如画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走进“黄泥尖”就是进入了森林王国,进入了绿色天堂。同行的小叶即兴作诗一首“睡原始森林之怀抱,听千万鸟儿之呢喃;观内芦水库之雄伟,赏‘虎跳峡’之神奇;眺仙女潭瀑布之曼妙,品千年金盏花之馥郁。”
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登上了“黄泥尖”北面、新村村境内的“万岁爷庙”所在的主峰。清风徐来,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则是“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黄泥尖”的春天清爽、安静、浪漫、绚丽、深邃。
“万岁爷庙”其实很简朴,就是在一面较为平整的石壁上雕像、刻字,再搭简易的木棚。这里的人物雕像属阳雕,栩栩如生,头戴旒冠,端庄地坐在石雕的龙椅上,神情自若,目视前方。楹联刻字属阴雕,书法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上联“泥石钟灵开帝阙”,下联“山峰拱秀拜宸旒”,横批“山呼万岁”。浅析这幅对联,“帝阙”指的是皇城之门或京城;南朝梁沈约《为柳兖州世隆上旧宫表》:“故能属辇道于天阶,命帝阙于霄路。”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诗:“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宸旒”指帝王之冠。借指帝王。明朝陈汝元的《金莲记·首引》:“幸子由申救,远謫黄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山呼万岁”的解释是:山呼,指臣下对皇帝高呼万岁。封建时代臣下祝颂皇帝的一种礼仪。京城大员们“山呼万岁”,地方官员们也望风景从,也弄块地方遥向皇帝“山呼”。至今,在开封龙亭公园里,还有一个建筑叫“嵩呼”,那是开封地方官员对皇帝遥拜、三呼万岁的地方。雕像前面的香炉用青石做成,做工精细,正面的双龙戏珠雕刻得活灵活现,旁边的花纹也精雕细琢。从整体的设计风格和人物雕像的穿戴、座椅,对联体现的意思,可看出“万岁爷庙”应该就是臣子为了遥拜皇帝而建的。
究竟是哪个朝代?哪位臣子?遥拜哪位皇帝呢?这还得从明代政府在此开采银矿说起。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银中国所出的地方有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指明朝初年)或采或闭”。《平和县志》记载:“隆庆年间(1567~1572)太监周觉臣督采大坪铜场(今霞寨乡钟腾村)铜矿和芦溪双坑头银坑的银、铅矿,均无结果。”这里所说的芦溪双坑头就是在“黄泥尖”的主峰南面,可见当时这里曾是开采银矿的地方。在距离“万岁爷庙”不远的山峰南侧,我们发现一处“银洞”,这也许就是当年的银矿。山洞缓缓而下曲折幽深,洞内地面上堆满了碎石,洞壁尚可见开采的条形凿痕迹象,使人确信这洞就是当年的银矿开采之所在,不然何以落下这许多碎石?入洞一百来米,漆黑一片,偶有巨型蝙蝠惊飞,仿佛已到洞底。但向右一摸,有一道半身多高的光滑石梁坎,上部还有半米高的空间。摸黑翻爬进去,却又是一处宽阔的空间。可能是缺氧的原因,点燃的火柴马上熄灭,只见里面还有幽幽暗暗的水潭通向深处。因感觉阴森恐怖、漆黑淤滑,从未贸然继续深入。
在银坑村外的左边山坡上,有一个年代很久的古墓,当地人都叫它“将军墓”。据传,里面埋葬的是一个病死的将军。据说在隆庆年间,由于银坑山上长出了一根银笋,惊动了官府,开始派人前来勘探。发现在银笋下面,是蔓延很长的银笋鞭矿脉。得知这个情况后,朝廷就派了太监周觉臣和这位将军前来负责采银。如今已没人知道将军的姓名了,只知道他姓朱,人称“朱将军”。据史料记载:明代从永乐起就开始重用太监,朱棣派遣郑和去南洋就是一例,当时朝廷派遣太监到各地主持工程和担任监工可谓司空见惯。像开采银矿这样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大事,皇帝派遣可信赖的太监周觉臣前往当时还地处僻远的平和县负责采银之事,应该是正常的。
朱将军来到银坑后,恪守职责,每天亲临工地,指挥矿工进行采矿。当时的银坑一带森林茂密,猛兽出没频繁,矿工每天只能天大亮了才集体出工,天还没暗就集体收工。同时,因山体都是坚硬的石头,所以银矿洞挖掘进展缓慢。数月过去,没有出产多少白银。
古时,采银方法十分落后,矿工采银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恶劣。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记载了采银矿实情:“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数十丈,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锻为大片,即入官库。候两三日,再煎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
由于采矿成本太高,当时,明朝政府便开始大量进口白银,一些含银量较小的矿场逐渐停产,芦溪双坑头银坑也许就属这类矿场。银矿停产,相当一大部分的工人都回去,但朱将军因为病重不能回去,只好继续住在山上,由于病情不能好转,朱将军在临死之前,为感恩皇帝,就在“银洞”另一侧,面向北方的地方建造“万岁爷庙”,请来工匠,对皇帝的石像进行精雕细琢,之后,每天烧香朝拜。朱将军在开矿期间,亲民、爱民,不断减轻赋税,受到群众的爱戴。死后,当地村民对他进行厚葬,为纪念他,把埋葬的墓叫作“将军墓”、山坡唤作“将军坡”,至今名称尚存。据当地老人说,上辈人在开荒时,还曾在将军墓周边挖出瓷器、石板等物。据传,与朱将军一起留下来的矿工之后还在新村村定居,他们繁衍后代,开垦荒地,经营生意,繁荣了经济,解放前还留着的跑马场和现在仍可零星发现的克拉克瓷碎片就是最好的明证。
从相关的资料和故事传说来看,“万岁爷庙”的石雕像应该就是隆庆皇帝的雕像。隆庆帝名朱载垕,隆庆元年——史称“隆庆开关”,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自1572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巨大的白银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明朝将寻求白银的视野投向海外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当白银的海外来源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白银来源的重要支撑时,中国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中国经济从而日益融入美洲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所以,就有了“隆庆开关”,而这直接产生了“海上白银之路”,当然,这个“海上白银之路”是建立在“海上丝绸之路”基础上的,福建的泉州和漳州的月港也就自然成为“丝路”的起点,漳州窑的瓷器和白银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平和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就自然受到当时朝廷的关注,也就有了克拉克瓷和白银的故事及厚重的文化。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诗《与诸子登岘山》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这也许就是我们登黄泥尖峰、仰万岁爷像的感受。折腾快一天,傍晚来临,夕阳下的山峰和村庄变得更醉美。最终,落日以终古不变的姿态向下坠,它磕在大山刀样的角边上,碎了。碎片飞溅起来,渐渐变成盏盏明灯,让世界上的一切变得格外分明。此时,目睹这座山峰的过去,感悟矿山的历史,不就是在读一本厚厚的书么?

图片:芦溪镇万岁爷庙1.jpg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