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5-20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368
  • 铜币17544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1396回复:3

[闲谈生活]竹窗随笔(三笔)》第一笔白话译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5-08-20 17:04
竹窗随笔(三笔)》第一笔白话译
作者 弘盛
整理蔡汉以
2015-08-20


莲池大师(公元1523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大师作七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全是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蕅益大师,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读莲池祩宏之《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时,是岁腊月八日在莲池大师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二十六岁,进而受菩萨戒。

归命十方三世一切佛,归命十方三世一切法,归命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归命祩宏莲池大师

愿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加持弟子,愿莲池大师加持弟子,今弟子以愚钝的、浅薄的见解转载、书写《竹窗随笔》的白话,愿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莲池大师的加持力,使得所做、所说都能符合莲池大师本意。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写《竹窗随笔》白话解的常念弥陀菩萨,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愿临命终时,舍报安详,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末学自皈依以来,一直以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修习、规范自己,并时常把《竹窗随笔
》推荐给各位同修师兄,但经常有人说不能看懂,进而不去阅读了解。虽然有《竹窗随笔》白话解,许多人不能看到。所以末学发心每日于博客上发表一篇《竹窗随笔》的白话解,希望更多的同修可以看到,其中主要以《竹窗随笔》白话解为蓝本,加入末学的一些愚见,进行简单的修改,使得更接近于日常用语,希望不当之处各位大德、法师、老师、居士同修批评指正。

弥陀弟子弘盛
2011.10.16
僧无为【原文】1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予蚤岁游苏湖间。与同堂坐禅。及予住云栖。公来受戒。求列名弟子。予谢不允。则固请曰。昔普慧普贤二大菩萨尚求入匡庐莲社。我何人斯。自绝佳会。不得已。如董萝石谒新建故事。许之。以贤下愚。有古人风。笔之以劝后进。
僧无为【译文】1
吴江流庆庵的能公号无为,他的年龄比我大,德行比我高,出家也比我早。我年少之时云游到苏州太湖一带,曾经和他一起同堂坐禅。等到后来我住持云栖寺的时候,他前来我这里受戒,请求做我的记名弟子。我婉言谢绝没有答应,他非常坚持的请求说:“从前普贤、普慧二位大菩萨还要求加入庐山慧远大师创建的白莲社(自远公大师结莲社以来,后来一直到现在的一些祖师,没有不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实行度化他人,广度一切众生的。长芦的赜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的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于是以二菩萨为会首。)我是什么人物啊,自己断绝这个好机会”我实在不得已,只好效仿“董萝石拜王阳明为师(董沄字复宗,号萝石,嘉靖辛丑进士。历知安义、汉阳二县,与大吏不合而归,68岁时听了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的讲学以后,大为佩服,于是拜王阳明为师,并改号为从吾道人。)。”的故事,答应了他的请求。以无为能公的贤明来屈就我这个愚人,有古人的修养,忠厚、平和、沉稳、度量大、与世无争的作风,因此记录下来,可以劝勉以后要学习的学子们。
人命呼吸间【原文】2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人命呼吸间【译文】2
有一位出家人患肺痨病有很多年了,长期卧床不起,大家都知道他一定寿命不长了,而他自己没有快要死的打算。对他提到死的事情,他就很不高兴。于是我安排人直接告诉他:“你已经快死了,赶快安排死后的事情吧,一定要一心保持念佛往生净土的正确思想。”他却回答说“男人生病时忌讳在生日前安排后事,等过了生日再慢慢商量吧”。这个月的十七日就是他的生日,结果他在生日的前一天就突然间死去了。唉!“人命在呼吸间”(《四十二章经》中说:“佛问一位弟子:“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弟子回答说:有好几天的时间。佛说:你还没有明白。又问另一位弟子: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弟子回答说:一顿饭的时间。佛说:你还没有明白。然后又问另一位弟子: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回答说:一呼一吸之间。佛赞叹的说:太好了,你已经明白了!”)这句话,是佛对身体健康的人宣说的,何况病到要死的人还不能觉悟,真的是太可悲了啊!
古今著述【原文】3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予时未以为然。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
古今著述【译文】3
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有一次在朋友钱启东的家中集会。其中有一位修道的人因为我提到了准备出家的事情,他就告诉说:“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出不出家,而是可不可以遇到贤明的老师。(憨山大师费闲歌中也说: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我当时对他的说法并不同意。另外还有一位修道的人对我说:“佛家、道家这些方面的文章著作,一定要看古时候的圣人贤士们所写的,最近这些年代的人所写的大多加入了太多个人的主观的看法,不值得去相信。”我当时也不同意他的说法。现在回想起二位的话都是非常有深刻意义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也不一定完全都是错误的。就以我佛门为例子,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把它记载下来
儒释和会【原文】4
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此不惟慧解圆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虽然,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则诚然诚然;若按文析理,穷深极微,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
儒释和会【译文】4
有一位有小聪明的人,把禅宗和儒家经典结合到一起。这不仅仅是智慧颖悟、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了,也是引导一些见识比较肤浅的人,不再以儒家的立场去攻击佛教,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很好的。虽然这样,按照粗恶的言语、柔和言语,都是无上的深奥、美妙道理的说法,那么这样做确实是可以的。但是只是按文章字句去深入探求其中玄妙深奥的学问、道理,那反而成了错误无意义的言论了。已经进入佛门的修行人不可以不弄明白这个道理啊。(慧远大师廿一岁时,本想往南方豫章(今江西南昌)随当时名儒范宣子隐居,但因战乱,道路受阻,未能成行。而当时的佛教领袖道安大师,正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建寺弘法,大师便慕名前往参学。当时道安法师正在讲《般若经》,大师闻已,豁然开朗,深感佛法博大精深,感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楞严(一)【原文】5
天如集楞严会解。或曰。此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也。予谓此语虽是。而新学执此。遂欲尽废古人注疏。则非也。即尽废注疏。单存白文。独不曰。此释迦之楞严。非自己之楞严乎。则经可废也。何况注疏。又不曰。自己之楞严遍一切处乎。则诸子百家。及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废也。何况注疏。
楞严(一)【译文】5
元代的天如惟则(释惟则[1276—1354年],号天如,俗姓谭,江西省莲花县坪里乡桃岭村人,元代高僧、园艺家,倡导禅净双修,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著有《师子林别录》、《天如集》、《高僧摘要》等。)禅师把一些关于《楞严经》的解释、领悟汇集到一起。或者有的人说:“这是天如法师的楞严,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楞严了。”我认为这话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刚开始学佛的人因为执着于这句话,于是就要完全废弃古人的注释、解释,那就成错误的了。假如真的可以完全废弃注释、解释,单单把经书的原文留存下来,难道不可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楞严,不是我们自己的楞严啊。那么所有的经书也都可以废除了,何况注释、解释的文字!那么又可以这样说,自己的楞严遍布一切的地方。这样的话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砍柴唱的山歌、放牧唱的牧歌,等等所有的都是不可以废弃的了,何况《楞严经》的注解这样的文章。
楞严(二)【原文】6
不独楞严。近时于诸经大都不用注疏。夫不泥先入之言。而直究本文之旨。诚为有见。然因是成风。乃至逞其胸臆。冀胜古以为高。而曲解僻说者有矣。新学无知。反为所误。且古人胜今人处极多。其不及者什一。今人不如古人处极多。其胜者百一。则孰若姑存之。喻如学艺者。必先遵师教以为绳矩。他时后日。神机妙手。超过其师。谁得而限之也。而何必汲汲于求胜也。而况乎终不出于古人之范围也。
楞严(二)【译文】6
不仅仅只是《楞严经》这个样,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所有的经典也大部分都不使用用注解、释义,如果只是因为不愿意让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了,而希望直接探究经文的真实的、本来的意思。这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是这样的做法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到了随意发挥、宣说自己的想法、见解,认为这样就是胜过古人了,就是最高明的了。但是其中错误的解释或理解、不公正的歪理邪说非常的多!刚开始学习佛学的人因为缺乏基本的、重要常识,反而会被这些言论引入邪路、误入歧途。而且古代的人比现在的人见识高、修行好是太多了,其中不如现在人十个里面还没有一个。现在的人比古时候的人差的实在是太多了,其中能够比古人强的一百个里面也未必能有一个。所以哪一个文章应该暂且留下来那?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学习各种技能的人,一定要先遵从老师的教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等到以后,成为这个技能方面的高手,本领、技术已经超过自己的老师的时候,还有谁比你更明白,还能够去教导你怎么做啊?又有什么必要现在那么急切就想要胜过其他人,而且这些实际上都还是没有超出古时候人的见识、注解的范围啊!
礼忏功德【原文】7
姑苏曹鲁川居士为予言。有女在夫家。夏坐室中。一蛇从墙上逐鸽。堕庭心。家人见而毙之。数日后。蛇附女作语。鲁川往视。则云。我昔为荆州守。高欢反。追我至江浒。遂死江中。我父母妻子不知安否。鲁川惊曰。欢六朝时人。今历隋唐宋元而至大明矣。鬼方悟死久。并知为蛇。曰。既作蛇。死亦无恨。但为我礼梁皇忏一部。吾行矣。乃延泗洲寺僧定空礼忏。忏毕。索斋。为施斛食一坛。明日女安稳如故。忏之义大矣哉。
礼忏功德【译文】7
苏州城中有一位曹鲁川居士,他曾经给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他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住在丈夫家里面,有一年夏天正在坐在屋里面坐着,突然看见一条蛇爬到墙上面去追赶鸽子,结果掉到了院子里面,被男方家里的人看到以后打死了。这件事情过了几天以后,这条蛇的魂魄附在鲁川居士女儿身上说话了。于是曹鲁川居士就前去看望他的女儿,这条附体地蛇就说了:“我以前是荆州太守,当时高欢(高欢(496-547)即北齐神武帝,祖籍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曾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他以晋阳为基地,东征西讨。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其为高祖神武帝。)造反,追赶我到江边,结果死在江里了,我的父母、妻子等家人不知道是不是都平安呢?”曹鲁川居士很惊讶地说:“高欢是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经经过隋、唐、宋、元等朝代,到了大明朝了。”这条附体的蛇这才醒悟到自己已经死了很久了,而且还转生变成了蛇,于是就说:“既然是做了蛇,被你们打死也就不怨恨你们了,只是希望能依照《梁皇宝忏》为我做一场佛事,忏悔我的罪业,那我就可以走了。”于是就请来泗洲寺的僧人定空师父主持做了一场《梁皇宝忏》法会。忏悔完毕后,这条蛇要吃斋饭,便又请师父开坛做了一场施食法会。到了第二天,曹鲁川居士的女儿就安静、稳重和以前一样了。由此可以知道礼忏、施食的意义实在是非常大的啊!
螯蛎充口【原文】8
晋何胤谓。鳝蟹就死。犹有知而可悯。至于车螯蚶蛎。眉目内缺。唇吻外缄。不荣不瘁。草木弗若。无声无臭。瓦砾何异。固宜长充庖厨。永为口食。噫。是何言欤。此等虽无眉目唇吻荣瘁声臭。宁无形质运动乎。有形质而能运动者。皆有知也。汝不知其有知耳。况眉目等实无不具。特至微细。非凡目所见。而欲永为口食。胤之罪上通于天矣。
螯蛎充口【译文】8
何胤[yìn] (字子季,今安徽庐江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好学,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这样说过:“鳝鱼、螃蟹被杀掉、吃掉的时候,还能够感觉得到它们恐惧、害怕,进而同情、可怜他们而不去杀害。至于那些水中的带壳软体动物,扇贝、螺丝之类的生物,身体里面没有眼睛、眉毛,身体外面看不到鼻子、嘴,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不如小草、树木,连一点声音也出不了,与砖瓦碎石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就应该长期作为厨房里的一道菜,永远做我们口中的食物。”噫!这算是什么话呀!这些生物虽然没有五官可以观察得到,即不知道痛也不能感觉痒,既没有声音也感觉不到呼吸,难道没有看到一个形体在运动吗?有形体而且可以运动的生物,都有知觉的啊,是你不知道它们有知觉罢了。而且五官等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特别微细,不是普通人眼睛的能力可以看得见的,却要把这样的动物永远充为口食,何胤的罪过真的比天还大了啊!
(因果轮回、生生不息,因无始劫来的贪婪、嗔恨、愚痴等无知的念头、行为,堕落到了畜牲道里面就很可怜了。还转生成贝壳、螺丝之类的不能言语的生物,更是可怜上加可怜。然而不去可怜他们,反而要把他们作为餐桌上的一道菜,人的心啊,太残忍了。末学感言,阿弥陀佛!)
东门黄犬【原文】9
李斯临刑。顾其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斯盖悔今之富贵而死。不若昔之贫贱而生也。宁思兔逢鹰犬。不犹己之罹斧钺乎。兔灭群。汝夷族。适相当耳。不知其罪而反羡之。至死不悟者。李斯之父子欤。
东门黄犬【译文】9
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准备被腰斩的时候,回头看着他的儿子说:“我想再和你一起牵着猎犬,带着猎鹰,从蔡东门出去,到野外去打猎、去猎杀兔子,这是再也不可能的了。”于是父子两个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然而现在被诛灭族了。李斯依然只是后悔今天虽然大富大贵却要死了,还不如原来的贫穷下贱的时候能够活着。却没有想想,兔子遇到猎鹰、猎犬被杀害的时候,不就像自己被刀斧杀害一样吗?兔群被消灭了,你三族的人都被诛杀,这也是差不多的啊。不知道自己的犯过的罪过,反而喜爱、怀念那种行为,李斯父子啊,真的是到死都还不明白啊!
为父母杀生【原文】10
钱塘金某者。斋戒虔笃。以疾卒。附一童子云。善业日浅。未得往生净土。今在阴界。然亦甚乐。去住自由。一日呵其妻子云。何故为吾坟墓事。杀鸡为黍。今有吏随我。稍不似前之自由矣。子妇怀妊。因问之。则曰。当生男无恙。过此复当生男。则母子双逝。予谨记之。以候应否。俄而生男。复妊。复生男。男随毙。母亦随毙。乃知一一语皆不谬。然则为父母杀生。孝子岂为之乎。
为父母杀生【译文】10
钱塘县有位姓金的人,吃斋(素食加上过午不食)守戒(此处说的应该是五戒)都很虔诚老实,后来生病去世了,他的魂魄附在一个小孩身上说:“我因为生前修善业时间太短了,所以没有能往生到净土,如今在阴间,不过也很快乐,来去都是自由的。”有一天,他责怪妻子说:“你为什么在坟墓上祭奠我的时候,杀了只鸡供给我?现在有当差的跟着我,不能再和以前那样自由了。”他的儿媳妇怀孕了,因此问他的将来会怎么样,他说:“应当生男孩,平安无事,以后还会再生一个男孩,不过母子会双双去世。”我特意把这记录下来,等待以后看看是否应验。不久生下一个男孩,然后再次怀孕,又生下一个男孩,生下来就死了,母亲随后也死了。所以知道,他的话都没有真实的,那么为了父母而杀生的事情,孝子们怎么可以去做啊!
鹿祀求名【原文】11
士人有学成而久滞黉(hóng)校者。祷于文昌。设遂乡科。当杀鹿以礼。俄而中式。既酬愿已。上春官。复许双鹿。未及第而卒。噫。杀彼鹿。求己禄。于汝安乎。
鹿祀求名【译文】11
有一位知识分子学习成绩非常的好,却总是参加科举考试中不能中试,因此只能一直呆在学校里面(就好像我们现在复课生)。于是他向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知识分子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是星座的名子,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祈求、默告自己的愿望说:“如果能够在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中考上举人,我就杀一只鹿来供奉、祭奠你。”结果真的在乡试中考上了举人。等到他杀鹿祭奠了文昌帝君以后,又要参加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了,于是又向文昌帝君许愿如果考中就杀两只鹿来报答帝君。结果还没有要等到考上就死了。唉!以杀死那些鹿,来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率,你能过的心安理得吗?
心喻【原文】12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心喻【译文】12
心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比方的,凡是要用来把心比方成某些东西的,都是迫不得已而暂时用差不多的东西姑且变通一下,这不能算做真正的心,我尝试着用一、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把心比方成镜子,这是因为镜子能照见物体,当物体没有来的时候,镜子不会主动去照;物体面对镜子时,镜子即没有憎恶也没有喜爱的分别;物体离开镜子时,镜子没有一点停留、留住的意思。这就好比圣人的心,常常在恬静淡泊、不变不移当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是了无自性、本无生灭的,所以比方成镜子。然而这只是好像差不多罢了,深入研究的话,镜子实在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心难倒也是这样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吗?如果也是这样愚昧、糊涂就没有了灵性,怎么能说它是妙明真体呢?或者比方成宝珠,或者比方成虚空,种种比喻也都是这个道理。
换骨【原文】13
陈后山云。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予亦云。学禅如学仙。时至骨自换。故学者不患禅之不成。但患时之不至。不患时之不至。但患学之不勤。
换骨【译文】13
北宋诗人陈后山(宋代彭城人,名师道(1052-1101),是所谓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说:“学习诗词歌赋就好像修仙术一样,等时候到了,自然就会脱胎换骨了。”我也这么认为:“学禅的人也和修习仙术的差不多,等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能脱胎换骨。所以学禅的人不用怕修禅不能成功,只需要担心时候不到;其实也不用担心时候不到,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修行够不够精进、有没有真的下功夫。
洪州不得珠体【原文】14
洪州者。马大师也。圭峰叙如来传法迦叶而至曹溪。曹溪之道。惟荷泽为正传。诸宗皆属旁出。如摩尼珠。唯荷泽独得珠体。其说析理极精。而品人不当。夫马祖亲承南岳。南岳亲承曹溪。自后百丈。黄檗(bò,同柏)。临济。南泉。赵州。不可胜数诸大尊宿。皆从马祖而出。而独推荷泽。何以服天下。圭峰以荷泽表出“知”之一字为心。而诸宗于作用处指示。遂谓是徒得珠中之影。然古人为人解黏去缚。随时逐机。原无定法。其言知者。正说也。其言作用处者。巧说也。巧者何。欲人因影而知现影者谁也。如执知之一字。则世尊拈花。曾无知字。将世尊不及荷泽耶。况诸宗直出知字处亦不少。岂专说作用耶。圭峰平日见地极高。予所深服。独此不满人意。
洪州不得珠体【译文】14
这里说的洪州,就是马祖道一大师(道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禅师,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道一在洪州弘传怀让大师的宗旨,当时称为洪州宗)。圭峰禅师(圭峰大师,号宗密(780~841),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唐代果州人,俗姓何。住于陕西圭峰,世称圭峰禅师、圭山大师,谥号定慧禅师。)讲述说:“释迦如来传法给迦叶尊者,一直传到曹溪(禅宗六祖惠能,在广东韶州府曹溪说法渡生,后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六祖慧能大师道法传承下来,只有荷泽神会禅师(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安史之乱平後,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是正统的传承,其他宗派、派别都是非正统传承来的。就好像摩尼宝珠(又称如意宝珠,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一样,只有荷泽一个人得到了真正的珠子”。圭峰大师一直以来分析道理都非常得精密、准确,然而评论人物却不合适、不恰当。马祖是直接得到南岳怀让禅师(677~744,今陕西安康市人。25岁往参六祖慧能获悟,亲侍慧能15年。六祖对禅师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预言:『在你门下将出一匹马驹,这马驹一出世,便会踏杀天下人。』)传承,怀让禅师又是在六祖处得到六祖亲自传的法。自马祖大师以后有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南泉普愿、赵州从谂(都是马祖的弟子或传承人)等等,数量多得数不清的大德、有重望的前辈,都是出自于马祖的门下,然而只单单推崇荷泽神会禅师一个人,怎么能让天下所人有相信、服气。圭峰禅师的根据是荷泽神会禅师表达出“知”字就是心,而其他宗师只是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方面指点迷津,所以就认为这些宗脉只得了珠的影子。可是古人为他人解除心里的粘着和束缚时,都是根据众生信受佛法的根机和因缘来不断变化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神会大师说“知”为心是从正面说的,其他的前辈高僧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方面说,是巧妙的、侧面地讲述。巧在什么地方呢?就好像要使人通过影子而知道能出现影子的是谁一样的道理。如果执着于“知”这个字,那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释迦牟尼佛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可并没有“知”字,难道世尊还不如荷泽神会吗?况且各位宗师中直接指出“知”字的也不少啊,哪里是全部都只是在“作用处”说啊?圭峰大师其它的见解非常高妙,我是深为佩服的,唯独这一点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坟墓【原文】15
予既老病。众为择地作塔。数易之。予叹曰。世人极意营图风水。冀子孙长永富贵耳。尔辈望荫出紫衣国师耶。古人有言。弃诸林莽以饲禽兽。幸不置我于鸦肠狐腹足矣。馀非道人所知也。
坟墓【译文】15
我现在年龄也大了,病也多了,众人就准备为我选择地方建塔,用来安放我死后的骨灰,其间变了好多次的地方。我感慨的说:“世间的人、一般的人尽心尽力的去谋求得到一个风水宝地,是希望将来子孙可以永远的享受荣华富贵而已。你们是不是希望后世出个紫衣国师(紫衣--紫色之袈裟或上衣也。是非佛制之色,乃赐僧之紫衣,始于唐之法朗等;“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呢?古时候的贤圣曾经说过:‘把身体丢到山川、森林、草原之间,用来喂养各种飞禽走兽。’我能够幸运的不被飞禽、走兽吃到肚子里面去就很知足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是我这个修行佛道的人可以知道的了。”
菩萨度生【原文】16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
菩萨度生【译文】16
佛的经典中说:“菩萨自己还没有成佛,先能够度化众生圆成佛道”。不明事理的人于是就认为菩萨只去度众生,不再度自己了,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个啊,哪里有把众生都度尽了,而唯独留下自己这一个众生的道理呢?所以怎么可以借口学习大菩萨的行为,就只管去教育别人应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的修行啊!
附:印光大师重要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悟后【原文】17
沩山和尚云。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沩山此语。非彻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觉。便谓一生参学事毕者。独何欤。
悟后【译文】17
唐代沩山灵佑和尚灵祐(771-853,俗姓赵,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十五岁在家乡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时,灵祐到江西,参访怀海,居为参学之首。820年,灵祐游长沙,路过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以西),就于此结庵,后人称其为沩山灵祐。)说:“如今初学的人,虽然由于宿世的种种因缘而能够于一念之间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依然还有非常非常久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劫数以来所积累的种种习气还不能断除的干净、彻底。必须要引导他把现在这一世的业障、果报消除干净,把流动着一刻也不停止的种种杂乱的念头全部停止,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不要以为另外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指导他修行的方向。”沩山大师的这些话,如果不是大彻大悟到佛法本来面目的人是讲不出来的。如今稍微明白佛法中一点点道理的人,就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参访大德,云游修学的事都完成了,不用再做了。难道只有你一个人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吗?
孚遂二座主【原文】18
太原孚上座。于扬州孝先寺讲涅槃经。广谈法身妙理。有禅者失笑。孚讲罢。请禅者茶。白云。某甲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教诲。禅者云。不道座主所说不是。然只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如是。当为我说。曰。座主还信否。曰。焉敢不信。曰。请座主辍讲旬日。端然静坐。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孚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角声。忽大悟。又良遂座主参麻谷。谷荷锄入园不顾。便归方丈。闭却门。次日复求见。又闭却门。遂乃敲门。谷问是谁。遂方称名。忽大悟。此二尊宿。只缘是虚心下贤。不存我慢故。今人自高。焉得有此。
孚遂二座主【译文】18
太原孚上座【唐代雪峰义存禅师,(福建省泉州人,俗姓曾。十二岁出家,十七岁受具,嗣德山法。经过「三到投子,九至洞山」的苦修以後,结庵於福州象骨山,地名雪峰,声誉广传,称为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七十岁出游浙江宁波四明、江苏丹丘之地。後入闽,八十七岁示寂,赐号「真觉大师」),衣钵继承弟子,姓氏未详。】在扬州的孝先寺里为大众讲解《涅磐经》,正在大讲特讲经文中精微、奇妙道理的时候。听众中有一位修禅的人忍不住笑了出来。于是孚上座讲完后,就非常恭敬的把这位修禅的人请了过来,对他说:“我的见识贫乏、见解底下,只能够依照文章的字面意思来解释他的道理,刚才的讲解让您见笑了,我希望能够得到你启发教育。”修禅的人说:“我不是笑座主讲的不对,不过你只说到了如来正法一点边上的道理,其实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如来的正法。”孚上座说:“既然是这样,就请您为我开示其中道理。”修禅的人说:“座主还可以相信我吗?”孚上座说:“哪里敢不相信啊?”修禅的人于是告诉他说:“请座主暂时停止讲经说法十来天的时间,端正自己的身心,排除思虑、闭目安坐下来,收起散漫放纵的心思,凝聚意念、收敛心神,把所有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都全部放下。”孚上座于是全部依照这位修禅的人教导的去做。从晚上7点左右到天快亮的时候,听到吹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的声音,忽然间大彻大悟了。还有一位良遂(唐代僧。属南岳怀让法系。生卒年、籍贯、俗姓均不详。于安徽寿县北举扬禅旨,世称寿州良遂。)座主去拜见麻谷宝彻禅师。麻谷禅师扛着锄头去到菜园子中锄草,良遂禅师到锄草处,宝彻禅师对良遂禅师看都不看一眼,马上回到方丈室中,并且把门关闭起来。第二天良遂又请求拜见麻谷禅师,麻谷依然关着门不见他,良遂于是就去敲门。麻谷禅师就问:“你是谁啊?”良遂刚要报出来自己的名字时候,忽然间就大悟了。以上所举这二位尊贵的前辈,只是因为能够虚心向高贤请益,没有骄傲自大的心态,所以才能遇到这种大彻大悟的机会。现在的人往往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又怎么能够遇到这样殊胜的机会、缘分呢?
实悟【原文】19
妙喜云。若是干屎橛如是说得落时。如锯解称锤。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说得。既不可如是说。须是悟始得。你若实得悟。师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学者当切记妙喜此语。息却口头三昧而求实悟。
实悟【译文】19
妙喜禅师(大慧宗杲,南宋高僧,俗姓溪,字县晦,号妙喜。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17岁在汴州参谒禅师圆悟克勤。得圆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辩闻名。绍兴七年,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赐其名为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提倡禅宗修持以“看话头”为主,开禅宗参话头之先。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示寂,谥“普觉禅师”。)说:“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如何是佛?’云门禅师回答:‘干屎橛。’参禅的人如果能够说出这样含有禅机的话,那么类似如‘锯解秤锤’,‘麻三斤’,‘狗子佛性’等当然也都可以说得出。既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那就必须要有真参实悟才可以得到。你如果确实得悟了,而为你印证的师父故意加于否定,那这位师父也必招很大的因果报应。”学禅的人务必牢记妙喜禅师这段话,把口头三昧全部丢弃掉、平息掉,而要务求实悟才行。

出家父母反拜【原文】20
予作正讹集。谓反者还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还其礼。非反拜其子也。一僧忿然曰。法华经言。大通智胜如来既成佛已。其父轮王向之顶礼。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训。因刻之经末。予合掌云。汝号甚么如来。僧谢不敢。又问。汝既未是如来。垂成正觉否。僧又谢不敢。予谓曰。既不敢。且待汝垂成正觉。更端坐十劫。实受大通如来位。纳父母拜未晚。汝今是僧。未是佛也。佛为僧立法。不为佛立法也。且世人谤佛无父无君。吾为此惧。正其讹谬。息世讥嫌。冀正法久住。汝何为不畏口业。甘心乎师子虫也。悲夫。
出家父母反拜【译文】20
我写的作品《正讹集》里面,我在所著的《正讹集》中,有一段文字解释说‘父母反拜出家儿子’的“反”字是“还”的意思。当出家的儿子拜父母时,在家父母不敢接受出家的儿子礼拜,而要还儿子的礼,并不是父母直接拜出家的儿子。有一位出家人看到我这样解释,心里非常气愤不满,向我质问说:“《法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如来(出现于过去三千尘点劫以前演说《法华经》之佛。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从佛闻《法华经》。佛入定后,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为大众覆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为阿弥陀。第十六沙弥成佛,即今之释迦如来。)成佛之后,他的父亲转轮圣王便向大通智胜如来顶礼,这明明是反拜其子,可见这是佛的明训,因而刻在经末。”我合掌问道:“请问你是什么如来啊?”这位僧人连忙摆手说:不敢不敢。我又问他:“你既然不是如来,那快要成正等正觉了吧?”这位僧人又急忙摆手说不敢。我就对他说:“既然这些都没有做到,那就等到你将来成了正等正觉以后,再端身正行十大劫,实实在在成为了大通如来的佛位,那时再接受你的父母礼拜还不晚。你现在还只是一个僧人,并不是佛啊。要知道佛为僧人立法,不是为佛、如来立法的呀。而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在诽谤、毁坏佛法是教人不认父亲、不认国王。我正为此事担心、忧率,所以写《正讹集》的目的,就是意在纠正种种差错、误解,以消除这个世界上的人的误会、嫌弃的心,希望如来的正法可以长久的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你为什么就不害怕由口而造的种种业罪业,甘心情愿的充当佛门中的狮子虫(狮子身上的虫子,吃狮子的肉,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呢?”真是可悲呀!
生愚死智【原文】21
洛阳伽蓝记云。史书皆非实录。今人生愚死智。惑亦甚矣。盖言史多溢美。不足信也。但皆非二字。立言太过。古号史为直笔。则焉得非实。夫子言文胜质则史。则容有非实。当改皆非作未必耳。夫古人慎重许可。一语品题。芳播千古。而今乃视为故事。等为人情。虚谀浪褒。取笑识者。可叹也。故洛阳记有激而发此论。切中末世之弊。不如是道破。传灯录前代真善知识。与今安排名姓插入祖图者何辨。尔后为吾弟子。毋妄干名公大人。装点吾之未到也。
生愚死智【译文】21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中说:“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全都不是依照事实来记录的,就好像现在的人写传记,活着的时候本是一个愚蠢的人,死后反而成了一名聪明的人,这些使人迷乱的事情已经非常多了。”
这意思是说史书上的记载大多数都是过分的赞美,不值得当作可以信任的事情。但我认为用“皆非”这两个字写到文章里,未免太过于激烈了。古时候的人把专门书写、记载历史的书的称为直笔(历史编纂术语,直接、真实得叙述历史的本来面貌。),所以里面记载的事情怎么可能全都不是事实呢。孔夫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说过:“文章修饰的语言超过实质的内容,这就好像记录历史官员的手笔一样。”可见记录历史的书上确实存在这不真实的地方。因此可以把“皆非”两个字改为“未必”(不一定;不见得),这样就比较公正了。古人做什么事情总是谨慎认真地作出结论,用一句话来评定一个人物,便足足可以让这个人流芳千古。而现在的人往往把传记当做故事书来看待,把替人写传记当作送情面;情谊的事情,于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事情加以加工制作,胡乱地把各种夸奖的话加上,不免让明白、知道的人取笑。真是可叹啊!《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有感于此而发议论,真是说到这个时代弊病的点子上了。如果不是这样一句话把它说穿了,那么《传灯录》上所记载的古时候那些真正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与近代这些刻意安排名姓并插入祖图的人,要怎么样去分辨清楚呢?从现在开始只要是我的弟子,绝对不可以轻易的去和有名望、有权利的人来往,以免胡乱装饰点缀我还没有达到的境地。

庄子(一)【原文】22
有俗士。聚诸年少沙弥讲庄子。大言曰。南华义胜首楞严。一时缁流及居士辈无斥其非者。夫南华于世书诚为高妙。而谓胜楞严。何可笑之甚也。士固村学究。其品猥细不足较。其言亦无旨趣。不足辨。独恐误诸沙弥耳。然诸沙弥稍明敏者。久当自知。如言鍮胜黄金以诳小儿。小儿既长。必唾其面矣。
庄子(一)【译文】22
有一位世俗之人,把许多刚刚出家比较年轻的小和尚召集到一起,为他们讲解《庄子》(书名。战国时宋国庄周著。因唐玄宗封庄周为南华真人,亦称《南华经》。道家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传下来的只三十三篇。其内容大抵记载庄周及其门徒的思想,是继承老子的学说而加以发扬。),居然狂妄的吹嘘说:“《南华经》里面的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比《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还要好,还要高明。”当时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们,居然没有一人起来发驳、批评他这种荒谬的说法。如果用《南华经》拿来和世俗的书籍相比较而言,它的内容确实算是高明、巧妙的,但如果说它的含义和观点已经超过了《楞严经》,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大概这位见识浅陋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村庄里迂腐浅陋的读书人,他的人品学问本就比较粗俗低下,不值得和他去计较;他的话又完全是夸夸其谈,没有什么目的与意义,也不值得与他去分别明白。只是担心会错误的引导那些刚出家的小和尚们而已。然而这些刚出家的小和尚们如果稍微聪明一点的,过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也可以分辨明白真的、假的。就好像有人用“黄铜比黄金还要好”的话欺骗小孩子,小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向骗他的人脸上吐唾沫。
庄子(二)【原文】23
或曰。庄子义则劣矣。其文玄旷疏逸。可喜可愕。佛经所未有也。诸为古文辞及举子业者。咸靡然宗之。则何如。曰。佛经者。所谓至辞无文者也。而与世人较文。是阳春与百卉争颜色也。置勿论。子欲论文。不有六经四子在乎。而大成于孔子。吾试喻之。孔子之文。正大而光明。日月也。彼南华。佳者如繁星掣电。劣者如野烧也。孔子之文。蓄而汪洋。河海也。彼南华。佳者如瀑泉惊涛。劣者如乱流也。孔子之文。融粹而温润。良玉也。彼南华。佳者如水晶琉璃。劣者如珉珂珷玞也。孔子之文。切近而精实。五谷也。彼南华。佳者如安南之荔。大宛之葡萄。劣者如未熟之梨与柿也。此其大较也。业文者宜何师也。而况乎为僧者之不以文为业也。
庄子(二)【译文】23
或者有人这样说:“《庄子》这部书的意义、道理虽然和佛经相比显得低下,但是他的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玄奥、旷达、超脱、飘逸,使人读之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惊奇,这是佛经里面所没有的东西。因为这样很多朝代的文人作文章、诗词、歌赋已及科举应试的时候,都相学习他里面的东西、引用他里面的词句,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我回答说:“佛教的这些经典,属于那种最最奇秒的道理没有办法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的。若与世间人所做的文章来比较,就好像拿如同温暖、祥和的春天去和那些花朵比较颜色的鲜艳一样。这个暂时放到一边可以先不说。你如果要谈论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不是还有六经四子(六经,指儒家六部重要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四子,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吗?而孔子正是集文学之大成就的人。我尝试用打比方来说明一下:孔子的文章,正大而光明,就好像太阳、月亮;而《南华经》里面的文章,好的文章句子就好像天上的星星、空中的闪电,不好的文句就好像点着的野草的火苗发出来的光亮。孔子的文章,即含蓄又如同汪洋大海一样;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章句子好像是瀑布、波浪,不好的文句就好像到处流淌的水。孔子的文章,既包含精华在内,而且还温和美好,就好像最好的宝玉一样;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章句子好行是水晶、琉璃,不好的文章句子就好像类似与玉的石头。孔子的文章,既符合道理又精简充实,就好像五谷杂粮一样;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章句子,就好像越南那里生长的荔枝、大宛国(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区域居住大宛附近各国图的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结出的葡萄,不好的文章句子就好像没有成熟的梨与柿子。这是大体上的比较。从事文学的人要应该向那一位老师学习,应该心中有数了吧。何况出家人根本就不以文学为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啊。”
庄子(三)【原文】24
曰,古尊宿疏经造论。有引庄子语者。何也。曰。震旦之书。周孔老庄为最矣。佛经来自五天。欲借此间语而发明。不是之引。而将谁引。然多用其言。不尽用其义。仿佛而已矣。盖稍似而非真是也。南人之北。北人不知舟。指其车而晓之曰。吾舟之载物而致远。犹此方之车也。借车明舟。而非以车为舟也。
庄子(三)【译文】24
有人问:“古时候有名望的前辈高僧用文字解释佛经或者发表各种论说的时候,也有引用《庄子》里面的文字语言的,这是为了什么那?”我说:“我们中国这个地方的书(震旦:指中国。《佛说灌顶经》卷六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唐朝慧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称震旦。),当推《周易》、孔子的《六经四书》、老子的《道德经》、庄周的《庄子》等著作是最优秀的文章。而佛经是从印度(五天:中古时期,印度全域分划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又称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传过来的,必须要借助中国的语言文字来创造性的发挥、传播佛所说的经典,如果不引用这些中国最精妙的文章、语言,那还去引用谁的文章、语言?然而大部分都是引用其里面言语、文词,并不全部引用他们的含义,只是取其大概相似而已,实际上是稍微的有相似的地方,而不是真的就是这个样子。比方说有一个南方人到北方来,和北方说起船,北方人不知道船是什么,南方人就指着拉货物的车子对北方人解释说:‘我们南方人常用船运载货物到很远的地方,就和你们这地方用车载物基本上差不多。’这是借车子来说明船的作用,并不是说车子就是船啊。”
养老书【原文】25
有集养老书。日用服食。多炮炙生物。至于曰雀。曰雁。曰雉。曰鸳鸯。曰鹿。曰兔。曰驼。曰熊。曰猯。多豪贵少年所未及染指者。先德有言。饶君善将息。难与死魔争。胡为老不息心。反勤杀害。误天下老人并其子弟俱陷地狱者。是书也。孔子曰。老者安之。定不教渠杀生为安。孟子曰。七十食肉。亦定不教渠遍食众生肉也。作俑者其思之。
养老书【译文】25
有人编写安享晚年、防止老病的书籍,里面写的日常使用的、吃的各种物品、食物等等,大部分都是介绍用各种具有动能的生命体加工制作而成的。以至于其中提到的麻雀、大雁、野鸡、鸳鸯、鹿、兔子、骆驼、狗熊、野猪,等等这些连许多生长在富豪贵族的少年子弟都没有品尝过的野生动物。古时候的大德、高僧说过:“不管你怎么样费尽自己的心思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也不可能抵抗的了死亡这个魔鬼。”为什么到了年纪很大了还不能熄灭自己各种欲望的念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去制造杀生的罪业啊?因为这本书使得天下的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们都掉到地狱里面去,罪魁祸首就是编辑这本书的人了。孔子说:“要让老年人安度晚年。”而他一定不会教人以杀生作为安度晚年的方式。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说:“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一点肉。”也一定不会教人吃遍众生的肉。希望开启吃肉食滋补养生先例的人好好想想吧。
心得【原文】26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心得【译文】26
凭耳朵听能够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去看、去阅读所得的知识广。用眼睛看、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又不如随时用心领会而能觉察、明白事情的真相所得的知识广阔无边。。如把心当比喻成皇帝,那么眼睛就是朝廷中的大臣,耳朵就是辅助皇帝的内臣,就可以了。把眼睛当作心,这就算是是下等的做法了,如果把耳朵当作眼睛,那就是最最下等的做法。
祀神不用牲【原文】27
杭俗岁暮祀神。大则刲羊蒸豚。次则用猪首鸡鱼之属。予未出家时。持不杀戒。乃易以蔬果。家人虽三尺童子无不愕然。以为必不可。予燃香秉烛高声白神云。某甲奉戒不杀。杀生以祭。不惟某甲之过。亦非神之福。然此意某一人独断。其馀皆欲用牲。倘神不悦。凡有殃咎宜加予身。若滥无辜。非所谓聪明正直者。家人犹为予危之。终岁合宅无恙。遂为例。
祀神不用牲【译文】27
杭州这个地方有个风俗,过年的时候每家都必祭祀(si)神灵,大户人家就杀猪宰羊用来祭祀,稍差一点的也用猪头、鸡鸭、鱼之类东西祭祀。我在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因为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中不杀生戒,所以把祭祀的物品改为蔬菜、水果之类的。我的家里人中连小孩子也都感到很惊讶,以为我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便点燃香烛,高声向家里的神像表白说:“我本人奉持佛的戒律不杀生。如果我杀生用来祭祀,不仅是我个人犯了杀生的罪过,而且我相信这也决不是神灵们的福气。虽然这样改用蔬果祭祀,这全都是我自己一个人作出的决定,其它人都要用各种牛羊之类畜生做供奉你们的礼品。如果你们这些神灵们感到不高兴,那么请把所有灾难、祸事加到我一个人身上,如果波及到其他无辜的人,那就不配称为聪明正直的神灵了。”我的家人们仍然为此感到恐惧不安,为我担心害怕。然而一直到一年都过去了全家也都平安无事。因此此后每年祀神灵就按照这个办法了。
好乐【原文】28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好乐【译文】28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各人随各人的爱好度过每一天,一直到老死为止,只是爱好的事情有高尚和低下的分别罢了。最低下的爱好是喜欢钱财,紧随其后的低下者是喜欢美色,再其次的是喜欢喝酒。稍微清高一点的,有爱好古董文物的,有爱好琴棋书画的,有爱好游山玩水的,有爱好吟咏诗歌词赋的。再上一等的,则是爱好读书做学问的,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好处的。所以,种种爱好之中,要算读书为最高尚的了。但这还是属于俗世间的事情。要追求更加高尚的爱好,那么就是喜欢读佛经了。如果继续追求更高层次,就是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如果爱好到了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那么这就是世间和出世间里面最最上等、最最殊胜的爱好了,人的不同爱好,由最低下一直到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使的精神生活逐步升华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就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甘甜。
世智当悟【原文】29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世智当悟【译文】29
智慧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另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知识丰富、能言善辩、技艺出众、谋略深远,只是依靠丰富的知识,可以解释多种事情来胜过普通的人。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分别邪正,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便勇往直前去做;若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则坚决禁止去做。在这二种世间的智慧当中,如果仅具第一种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为狂妄的智慧,依仗这种智慧只会造无量无边的恶业,势必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如果具有第一种智慧,还同时具有第二种品德修养的智慧,这种智慧才可以称为正确的智慧,用这种正确的智慧做引导断恶修善,来生一定会生到人道或者天上。为什么这样呢?凡注重品德修养超本身具有的学问的人称为君子;至于那些只做研究学问的工作而不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即是趋向于小人了(此两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出世间的智慧也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非常擅长分辨明白佛所说正确的法则、四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六度(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真实修行的人;一种是打破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能够如实了知诸法的实相,清楚的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妙明真心的人。在这二种当中,只是得到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丶Soya
总版主
总版主
  • 注册日期2014-11-30
  • 最后登录2024-05-21
  • 粉丝64
  • 关注23
  • 发帖数401
  • 铜币22375枚
  • 银元20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喜欢达人
  • 原创写手
沙发 #
发布于:2015-08-21 12:42
沙发
爆料·投诉·咨询   +微信:11919865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洪建泗
永恒钻石 Ⅰ
永恒钻石 Ⅰ
  • 注册日期2014-05-19
  • 最后登录2023-11-14
  • 粉丝34
  • 关注52
  • 发帖数357
  • 铜币3570枚
  • 银元46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板凳 #
发布于:2015-08-21 13:40
帖子过于久远,内容可能不宜查看,敬请见谅!
雷公
回复(0) 喜欢(0)     评分
myloveljz2008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2-04
  • 最后登录2020-12-07
  • 粉丝320
  • 关注1185
  • 发帖数11438
  • 铜币12723枚
  • 银元7个
  • 古雷网会员
  • 社区明星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喜欢达人
  • 原创写手
  • 追星一族
地板 #
发布于:2015-08-22 00:53
哇,这也太长了吧,我说实话,我没看!~
http://union.anta.cn/click.php?feedback=1_10066_9_0&to=http%3A%2F%2Fwww.anta.cn正品安踏,大大优惠,瞧一瞧看一看咯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