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袁宗善会长,说甘肃省仙道文化 蔡汉以 2020-12-14 袁宗善是甘肃省道教协会会长。近期袁宗善会长在《中国宗教》发文,介绍甘肃省仙道文化: 自古以来,在甘肃这块沃土上,仙道文化积淀深厚,圣真辈出,名山胜景甚多,道教信仰盛行,其传承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相传,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道教祀奉为天皇,诞生于古成纪(在现在的甘肃秦安县以北,静宁以南交界处,1993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易·传》有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记载。甘肃平凉崆峒山有广成子隐居修炼,黄帝(即道教祀奉的人皇)曾至崆峒山问道,广成子授黄帝曰:“至道之精,杳(yǎo)杳(yǎo)冥(míng)冥(míng)。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未尝衰老。”至今,甘肃平凉崆峒山方圆有很多山名、地名、岩洞、河流、崖台、宫观名称等,都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仙迹传说有密切联系。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西巡,仰慕黄帝之事、好神仙,亦登崆峒山朝拜。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春秋末年,甘肃古成纪人尹喜夜观天象,一日,忽然紫云飘飘、霞光道道,预知必是祥瑞吉兆,不久会有先圣经过此地,于是命令官兵清理函谷关环境与沿途道路,果然老子从此地经过,尹喜遂迎请老子至楼观,执弟子礼,请求道要,老子授以《道德经》。之后尹喜辞官专修老子之道,终得正果。尹喜成真后号“文始先生”,尊位为“无上真人”,受职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五凉、前秦等政权统治,金城(兰州)一度为西魏北周所管辖,上至士大夫、下到广大平民百姓广为崇尚仙道信仰,提倡奉道祀神,尊崇道士修炼,广立仙坊道观。同时,出现了一些道家著名人物,主要有封衡(héng)、皇甫谧(mì)、王嘉、王雷保、傅礼和等。他们医术高明,道学精湛(zhàn),在甘肃道教的传播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道观建筑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据资料记载,狄(dí)道县(今甘肃临洮县)修建了太平观,秦安县王家山修建了慈航宫,还有不少地方开凿了石窟等扩建工程,如崆峒山石窟等,这些石窟蕴藏大量道教石刻雕塑,内容精彩,极富价值。至唐代,道教传承在甘肃出现了鼎盛一时的景象,道教信仰在平凉、泾(jīng)川、陇西等地更是兴旺盛行,信士云集,涌现出许多道教著名人物,如天水的尹文操、平凉的贠(yún)半斤、陇西的李渤、李筌(quán)、西和的萨守坚等,他们在当时的道教传播过程中非常活跃。仪凤四年(679),尹文操受唐高宗之命,“兼任知宗圣观事,主持昊(hào)天观,观中供奉太宗灵位”。另有李渤著《真系传》,李筌(quán)著《太白阴经》,萨守坚著《铁罐施食》。萨守坚还创道教西和派(或称铁师派),被道教界尊为“萨真人”。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兰州榆中兴隆山大兴土木,宫观建筑从此分布东西山中。此外,张掖(yē)地区的紫极宫、开元观、关帝庙,西和县的真武庙,正宁县的承天观等都是这一时期建成的。北宋偏安江南后,甘肃地区全部被西夏和金所统治。在社会动乱时期,人民更期望从古老道教信仰中寻求安慰,得到解脱,所以在这一时期,当地仙道信仰不衰反兴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镇陆续新建扩建了不少道观,如兰州府城隍庙、九阳观、玄妙观,天水三清阁,文县上清宫,庆阳正阳观,武威龙王庙、文庙,岷州芸叟洞等。此时,也不乏有道教著名人物在甘肃弘道传教。金大定十四年(1174),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云游甘肃陇西传道,当时皈依丘祖门下者甚多。金大定十八年(1178),马丹阳祖师在甘肃华亭、平凉一带传道。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秦致通、李致亨在榆中兴隆山“朝阳洞”出家修道(二人曾任过蒙古大军朝营的谏议大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朝阳洞”改为“二仙洞”,并塑二人法像供奉。 元代,道教正一派与全真派同时在甘肃传播,但以丘祖及其弟子的传播活动影响最为广泛。其弟子黄青松等在陇西城南创建了七真观,被列为十方丛林,教事玄范兴行。据资料载,元末明初,七真观常住道士达到二三百人之多。另外丘祖再传弟子梁志通云游至天水时,见此地山林环境雅静,于是募化建成玉泉观,同时修缮了伏羲画卦台、三皇庙等。在道教文化广泛传播的环境下,甘肃各地又建了不少道观,如临夏大隐庵(即现在的万寿观),成县仙人崖北极宫,庆阳环县孙不二真人洞碑、祠碑、修路碑、孙真人殿、钟鼓楼,陇西武侯观,民勤元贞观,武威关帝庙、玄天上帝庙等。 甘肃仙道传承至明代再次呈现出蓬勃生机。全真道士李涵虚,由湖北武当山太子坡云游至甘肃陇西七真观当住持,又在莲峰山传道建观,他精通斋醮科范,以良好的修行吸引了很多弟子皈依其门下参玄学道,在当地道教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笃信仙道的明肃庄王朱楧(yǎng)和几位藩王在兰州改建重建宫观,将宋代“九阳观”重建后改名为“金天观”,聘请武当山著名道士孙碧云为第一任住持,负责教务管理。这期间,张三丰也曾云游甘肃一带传教,并在兰州与弟子孙碧云阐释《易经》。相传,张真人曾在张掖(yē)留下蓑衣、药葫芦、八仙过海图三件法物,显神应化,传为佳话。这一时期,由于不少著名人物弘扬道法,甘肃各地兴建修造道观更多。 由于清朝政府重佛轻道,各地仙道阐教传承一度受其影响处于衰势。但是,在甘肃,因为有近代高道刘一明在当地苦志修行,道教思想的传播并没有就此走向没落。刘一明在甘肃兰州兴隆山修行建观长达四十余年,期间他阐释教理教义,著书立说,编成《道书十二种》发行于世。林启明、谢祥、李醇等人协助刘一明募化集资修建兴隆山殿宇楼阁,使得兴隆山道场盛极一时。据《甘肃道教志》所载,1943年,全省有道教宫观1054 座,其中规模较大的200多座,信教群众2711户,人数15807人,全真乾坤道士590人。 新中国建立后,道教界人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1952至1953 年,兰州市举办了两期僧、道人员培训学习班第一期18 名道士参加,第二期16 名道士参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1985年,甘肃省道教协会成立,道教传承重现新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17 年夏全省相继成立的各级道协团体组织44 个,其中省级1 个,市(州)级9 个,文研社团1 个,县(市、区)级33 个;经政府批准开放的道教宫观1080 座,其中已有国家宗教局监制挂牌的场所771 处;较著名的道观有平凉崆峒山,兰州白云观、兴隆山,天水玉泉观,临夏万寿观、大妙山、白云观,临洮岳麓山,敦煌栖云观,张掖道德观,武威雷台观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