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编修家谱 蔡汉以 2021-01-26 喜闻!福建省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蔡家堡,议定在近期要“编修家谱”。 为此,聊一聊编修家谱的相关问题。编修家谱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大中型家族来说,修谱往往需要十几人组成的修谱团队。而且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才能修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族谱。所以,想要修好谱,必须要明白为什么要修谱。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很难获得大多数族人的支持,就很难做好修谱工作。 一、编修新家谱是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这就是最原始的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进人文明社会以后,出现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王室统治阶级实行分封世袭制,为了适应分封世袭政治制度的需要,对王室世系和血缘亲疏,需要进行记载,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记载王室世系,就是古代最早的文字家谱。在周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家谱的编修专设小吏编修和管理家谱,是中国历史官修家谱的开端。家谱得到了全面发展,记述范围和体例有了新的变到魏晋南北朝,家谱繁荣发展,出现了修谱高潮。隋唐时掀起第二个新高潮,新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积极推崇家谱,使家谱出现空前繁荣的兴旺景象。到宋元时民间私修家谱十分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修谱。明清时家谱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善。数千年以来,经过修践,加上学者的研究,谱牒形成了理论体系,积累了修验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践证明,家谱是一种历史检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家谱,由于它自身具有显著的资料性,决定了它具有存史、教学术研究、凝聚的功能作用。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在特定史条件下,对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要编写家谱,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数千年延的修谱传统,要利用家谱的形式,发挥家谱自身所有的功能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显然,家谱植于封建宗法社会,带有封建的色彩,存在消极的一面。但它蕴藏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不少是正史、地方志所没有的宝贵史料,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家谱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伟大祖国的统一大业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家谱在经历数十年的尘封以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中华大地上重新活跃起来。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开始发表论述家谱的文章,中国谱牒学会编辑出版了《谱碟学研究》,发表300多篇文章。山西、福建、上海相继成立了家谱研究机构,湖南、广西、四川、北京、福建等出版机构出版了家谱著作和资料。上海图书馆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性的家谱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国谱碟研究》论文,共收录71篇论文。国家文化部和档案局发出通知,由各地图书馆提供资料,上海图书馆承担编写《中国家谱总目录》。编修新家谱的工作,首先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形成热潮,在向全国范围展开。据4年前的有关报刊报道,江西省东郊地区从1984年开始就有修谱、续谱活动,近两年突然兴盛起来,至今已是波翻浪涌。抚州市郊及临川县至少一半村族已重修宗谱,宗仁、宜黄、乐安、金溪、东山的许多族姓也纷纷响应,以最保守的估计,赣东至少有30万人卷人修谱潮流……推算起来,目前赣东农民至少已把250万元资金投人修谱活动。云南省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叨年代除《郑和家谱》的研究外,也出现了《禄丰王氏族谱》、《临沧完贤李氏宗谱》、《申氏宗谱》、《云南弥勒县马氏宗谱》、《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四川隆昌薄刀岭刘氏家谱(续)》、《韩家铺姚氏支谱》等一批家谱作品。 编修新家谱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正在方兴未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是收集世界各国死亡者档案的图书馆,收集中国家谱多达17099多种,大多数是缩微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缩微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美国建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对家谱收集、研究正从国内走向世界。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又有极其丰富的家谱资源,但对家谱的收集、整理和研发利用有明显差距。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家谱,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开发利用家谱资源,努力改变家谱研究内轻外重情况,促进家谱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编修新家谱是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资源。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内容宏富,覆盖社会生活的各层面,涉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人口、民俗、伦理、法律、建筑、民族、遗传等多种学科。在古代,由于官府的主张,中国家谱多得难以计数,现存家谱大约2-3万种。近十多年已编修了不少新家谱。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就达11700种,10万余册,新家谱已达1400多种,是我最多的图书馆。这样丰富的家谱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资料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源泉。数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在国家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和私人手里,没有被开发和利用。当前,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就给各方面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现实的研究中找到答案,也需要从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的研究中去找到解决的途径。 尘封数十年的家谱亟待开发和利用。国家档案局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 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特此通知。 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辑凡例。国家档案局 教育部 文化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辑凡例 一、本书收录范围 1、本书主要收录各种具有家族世系图表的谱簿,如家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家乘、世系表等。 2、本书酌收以下有关族姓历史的专门记述: ①记述某家族人物言行的,如世德录、先型录、先世事略等;②考订某家族世系源流的,如氏族源流、世系考等;③汇辑某家族规条训诫的,如家规、族规、赡族录等;④辑录某家族诗文著述的,如清芬录、诵芬咏烈编、世珍集等;⑤记载某家族祠墓义庄的,如祠考、墓图、义庄录等;⑥杂述某家族遗闻逸事的,如旧闻录、旧德述闻、故实等。 3、各书皆以现存为限,无论刊本、稿本、抄本、丛书本或复制本,皆为收录。 二、本书著录以下各项 1、书名。在封面、扉页(书名页)、卷端(正文第一页首行)、版心几处中多择一最能体现该家族详细支派、居地者著录。其与它处异名者,于备注项中注明。如“迁锡许氏宗谱”,注:版心、卷端作“许氏世谱”。 上述各处均未标明居地者,尽量查出居地,并用园括号冠于书名前,如“(南通)冯氏族谱”。 2、卷数。除著录正文卷数外,另有卷首、卷末或附编者,亦加著录,如“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无卷次者著录作“不分卷”或“一卷”。 3、纂修情况和纂修人。各书的修、撰、纂、编、辑,拟、述、重订、续编、重修、续修、补修,增修、几修等词,皆依原书著录。 纂修人一律著录最后一次纂修者。纂修人为二人以下者全部著录;为三人以上者,著录前一人与末一人,并加“等”字以示区别。纂修人不可考,则著录作“佚名纂。” 纂修人前用圆括号加冠其朝代。朝代不可考者用(?)表示。解放以后纂修者,纂修人前不冠朝代。 4、纂修时间和版本。纂修时间与刻本时间相隔五年以下者,只著录版本时间;相距五年以上者,须注明纂修时间。如“重刻明修王氏世谱,(明)王胤玉纂。明崇祯末年纂,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版本时间的著录,有书名页者,从书名页之刊竣年代;无书名页者,从序跋之最晚年代或凡例、署端(题写书名)年代,但用圆括号注明。如“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民国)单世基编,民国十一年木活字本(序)”。 以上各处皆无年代者,于备注项下注明记事所止年代。 版本项并注明是稿本、木刻本、铜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油印本、复印本、抄本、丛书本或胶卷。 5、藏书单位。每书各版本下,一一登录收藏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住址。 6、备注。凡多次纂修之谱,注明首次修撰的时间和撰写,此外,凡书名有异者、书中有重要附录者、刻本或抄本中有后人增纂、批注等内容者、藏书之残缺情况、书中地名隶于某县、古地名之今地名等事项以及其它需要说明者,皆入此项著录。 以上是国家档案局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 中国家谱记载的资料很多,不可能—一列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姓氏资料。姓氏与家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姓,就是一个始祖。考证家谱姓氏,就是要弄清家族的根在哪里,谁是家族的始祖,有了始祖,才有绵延不断的子孙后代。家谱的“姓氏源流”记述家族得姓的缘由、途径、姓氏演变历史,为姓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弄清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不是件容易的事,因功、因过、因讳、或慕贤、或讹等诸多原因,姓氏会发生变化,需要细心考证。姚姓因战乱为了避祸多次改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代陆侯,以续舜后,日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 又如: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姓氏可称为姓氏演变史最复杂的范例之一。《明史》330卷的巨著,对郑和家世、身世的介绍,只有“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邪,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字。五百多年来,人们无从知晓郑和真实身世。直到1912年发现昆阳马哈只墓碑和1936年发现《马公墓志铭·郑氏世系家谱》,才知道郑和本姓马,叫马和,俗称马三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马姓改郑姓是属于因有功皇帝赐姓。据《郑和家谱》记载:“公和始事于永乐二年(140)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官太监。” 明成祖为什么赐郑姓?北京民族文化宫找出的《郑氏家谱首序》抄本中说:“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郑姓。”研究郑和的云南回族学者李士厚先生考证“这里文有脱误,应该是‘立功于郑州’或‘有功于郑州”。《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与李景隆战郑村坝(大兴县东),王与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大败,奔还。李景隆按建文帝之命,接替耿炳文,统率五十万大军来讨燕王。经此一战,败回德州。这是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燕王亲自出马,郑和随从上阵冲杀,立了大功。”明成祖在奖励有功大臣时,想起郑和在郑村坝立过战功,因而提笔书“郑” 赐姓郑。 2.地情资料。地情资料指的是始祖或始迁祖定居地的资料。始迁祖定居一地后,便在那里繁衍生息,建家立业,改天换地,建设美好的家园。地情资料就是家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家谱新修有这方面的资料。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载有《居住概况》,记点记载浦氏家族始迁祖浦文明定居的浦家山概况,还有外迁的69个族人居住点的简况。《居住概况》一章,分“沿革”、“位置面积”、“自然环境”、“人口”、“农田水利”、“农业生产X系变革”、“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企业”、“文化”、“道路运输”等12个条目,全面记载家族成员在浦家山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事迹。福建《漳港李氏谱志》载有《漳港文地》一章,“也记述了漳港镇发展历史、村容、山港、海岸以及渔业生产情况、渔业特产和渔业用具等资料。丰富翔实的地情资料,有助于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人口社会学资料。家谱世系图表、世系录是家谱的主体,它记载了户主妻子,产女的婚配情况,只要认真统计,可以计算出一个家族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以及各个时期人口数量及变动情况,并由此,可以计算出人口的年龄构成,了解儿童、青少年、中年、老人口所占的比例。如果集中一个地区的若干部家谱抽样调查统计,就可以得出一个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率命和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遗传学的重要资料。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迁徙,家谱中有的是文字记述,有的是统计表或地图。可以从中取得宝贵资料。福建南靖县《庄氏族谱》,记载了本族人口从始祖至今,历经600余年,流传十四代,发展到2万人,比较集中居住点:店美2800人,上2600人,东楼1000多人,罗坑900多人,上举、梧它、奎坑、赤坑、后坪等村社共约万人。 4.经济资料。家谱人物传、住地概况记述了一个家族在农业、工业、商业、冶金、采矿、建筑等各个经济领域企业的资料。《庄氏族谱》记载,自明景泰至民国450年间,庄氏家族主要以农业、’林业和经商三个方面取得经济发展。详细记述了购置田地、发展农业、开发杉林、经营商业的历史,还记载十六世载亭祖孙四代外出经商的典型事迹。福建《清溪五湖王氏宗谱》记载称雄世界的“塑胶王国”王永庆创办台湾塑胶生产的经历和卓越成就。《续修宣威浦氏族谱》的《人物集录》记载了誉满海内外的宣威火腿创始人在延公1909年创办和发展宣威火腿公司的经历和成绩,近百年来,誉满海内外的宣威火腿销售经久不衰。 5.伦理道德资料。家谱的谱序、凡例、字辈谱、家训族规大量反映了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的资料。“忠君”、“孝亲” 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伦理学的主体。宋代欧阳修在《衡阳渔溪王氏谱序》中说:“余惟族谱之作,所以惟其本、联其友,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主张修谱是为了对族人进行尊亲之道的教育。在字辈谱中也体现“忠君”、“孝亲” 的伦理道德。如江西靖安然氏的“延岁约用,惟君仕见”,九江田氏的“世业绍宗先,忠信立之本,仁义致胜全”。家训族规中的伦理道德尤为明显,如《增修皖江世系孔氏支谱》共列家训9条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冠、错、丧、祭等处世礼仪,充分体现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6.家庭婚姻资料。家谱的家训族规、世系、传记提供了多方面的家庭婚姻资料,对家庭结构、规模、功能、管理、伦理道德都有记载,只要认真查阅、统计和分析,都可以找到家庭类型、结构的基本数据。婚姻方面,家训族规对婚龄、结婚条件、择偶标准、婚礼、离婚等都有明确规定。“早生贵子” 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家谱中多数主张早婚,个别的也提倡晚婚。结婚条件主张门当户对,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湖南《匡氏续修族谱》家规说:“族内子女的婚配,必择门户相当之家,如以女利嫁苍头之子为妻,既玷祖宗,且辱同宗,照肆杖一百,逐出外境,田产编人宗祠。本房房长知而不究者,杖三除顶役。” 再婚,一般要求男子不要随意续娶;女子一般节。对离婚要求严,不准随意休。 7.人物资料。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内容,人物众多,资料翔实,内容极为珍贵,对研究重要人物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著述能提供较详细的资料。据武新立介绍,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有历代林氏人物,自商周而明末以及后人增补者共约1500人,内王公国相、文臣武将、名儒宿学、死节义男、隐逸处士。孝子烈女以及天妃轶事等等,无所不包。林氏家谱是一个文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历经数朝而不衰,谱书主要内容是人物资料,人物事实多为当事者的亲身经历和政绩,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可称之为谱书中的精品。 8.宗族方面资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家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宗族记载资料很多。在家训家法、祠堂、祖宗、墓志中最为突出。中的宗族制在周代产生,是典型的宗族制时代。宗族内部依嫡长产和庶分出大宗、小宗,大宗任族长,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宗族制主要在王室、诸侯、卿大夫上层社会实行。秦汉时期抛弃了大小宗等级制,族长不再由血缘决定,而由才德高者担任政权与族权分裂,宗族制主要在门阀世族中盛行。 宋元明清时期,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裂,宋代新兴的宗法势力以血缘关为纽带,加强宗族管理和扩大宗族势力,以修谱建祠堂为手来掌控宗族。家谱对宗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济来源、法砚制度、礼仪制度都有明确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和宗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9.教育资料。重视教育是古代家族的传统,目的是提高族人素质,进人仕途,光宗耀祖。几家谱都记载家族兴办书院、学校、私塾培养家族子弟的事迹。据沈明光介绍,东阳家谱记载:东阳县重视教育,全县官学、书院、私塾林立,自南宋建炎年间,赵公。藻创建友成书院起,到清末鹤椒书院,可查的有32所,私塾免。费人学,又叫义学,为了保持家族经久不衰,子孙繁衍,大小族谱都记载奖励读书的措施。斐湖周氏族规:凡考取秀才者,每年可给谷20担;紫溪邵氏族规:凡在紫溪小学人学的邵氏子孙,可免费人学,所以东阳县读书风气很盛,因此东阳人才辈出。自隋唐开科举取士到清末,东阳有文武状元7人,文武进士304人,举人582人。 三、编修家谱氏增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四、编修新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上两点不再赘述,意义大家都知道。 那么新家谱应记载的内容是哪些呢?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上古时期的口头和结绳家谱,只有单一的世系,先秦时期只有世系和姓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到了宋代由官修进人民间,私修家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欧苏体例家谱,主要内容有谱序、谱例、世系、世系录和先祖考辨等五项。到明清时期,家谱体例更加成熟完善,内容十分丰富,除主要记载世系之外,普遍都有官职、迁徙、赞像、遗像、树堂、祭田、坟墓、恩荣录、五服图、字辈谱、家训族规、人物传记、契约文书、艺文著作、领谱号等。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续修家谱是我国家谱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新家谱要贯通古今,古代、近代和现代都要记载,但重点要记载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使家谱形成一个资料翔实、全面、准确的“金字塔”。 新家谱应如实记载如下内容: 1.姓氏源流。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过去编修的“原谱”已考证无疑的,可以照实收录,有疑则考,或补充诠释,“原谱” 已经散失难以找到或首次修谱,姓氏源流需要从头调查考证。 2.居住地地情。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积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资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好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在撰写过程中,写地情要与族人的活动紧密结合,主要记述族人在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经济环境中,参加当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明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国防建设活动等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族人在这些活动中的业绩和创业精神。当地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情况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写成自然、地理、历史的教科书。 3.迁徙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人们很重视家庭迁徙的过程和历史。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台湾、港澳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到大陆寻根,就是根据家谱的记载。。 记述迁徙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人世系图表上加注说明;二是在世系录内作简要的记述。传统的记述方式就是这种记述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谱,多数采取单独立一个篇目,即XX族人迁徙情况,用文字或图表集中记述族人的迁徙情况,以便于查阅。表录内容:世序。时期、姓名、原籍住址、迁徙原因、现居住地等项。 4.世系图表。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人谱族人居住范围决定了谱书的规模。多数家谱,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修谱,也有在一个乡镇编修的支谱。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世系录内容有家族成员姓名、生卒年月、官职、子女、婚嫁、迁徙等,如《孔子世家谱》就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总表,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载孔府家族成员的官职、出生年月、婚姻、迁徙、坟墓、人物小传等多项内容。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出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妻姓名并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与代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因族人众多,迁徙甚多,分布广,可采取分片区或分支系排列世系。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用这个办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图表来表示。因族人的搬迁,分布宣威全境,也有的迁徙四川、贵州部分县,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后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使用。 5.人物传。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 6.大事记。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漳港李氏谱志》、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都增加了“大事记”这项内容,以时系事,依年月日顺序,记载从始祖开始到修谱时家族发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简明扼要,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 ,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由于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记事内容,重点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记述,不要几件事混杂在一起。总之,大事记要做到内容精当,大事实出,要事不漏,事实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明,言简意赅。 7.字辈谱。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它不仅以辈分的界划与确定,厘清了家族血缘的繁衍和衣承关系,而且还以每一辈分起名的具体用字,明确每一家族次弟辈分的基本称谓。并以其独有的寓意,表明先辈对后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说,字辈谱在家族谱系中,不仅有着明确世系次弟关系的独有标识作用,而且还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已由简单的自发习俗阶段,进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觉自为阶段。事实表明,在族谱编撰过程中,辈分的厘清和每一辈分的具体用字,历来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各姓氏、各个谱系对字辈谱,都有十分严格的讲究。 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封建统治者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名派的事情。可见,在中国,朝野对字辈谱的选排厘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讲究的。 8.家训家规。 9、祠堂坟墓。 10、文献资料。 11、图表。 (来源:寻祖文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