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典故,文章增色 蔡汉以 2024-07-29
如果把平平淡淡的一件事,用典故的形式说出来,就会使文章增添色彩,更具有感染力。例如会上有人说“面对这些困难,大家要想办法解决。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八仙的故事……”,就是一个流传甚远的典故!运用了这亇典故,让战胜困难的问题,更生动、有趣……。 可见,所谓的典故---指具有出典的成语、故事的出处。典故在运用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加工和变化。以下是人们常用的典故: 01太守断牛。《太守断牛》出自《折狱龟鉴》。南北朝时期,于仲文曾经担任过北周时安国太守。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只找到了一头牛,而两家人都前来争着认领这头牛,州郡长官很长时间也没能解决这一纠纷。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案极易解决。”他就命任、杜两家各驱赶自家的牛群来,然后把两家都认领的那头牛放出去,那头牛便径直向任家的牛群走去。见状,于仲文谴责了杜家人,杜家人认错而去。老百姓纷纷称赞说:“明断无双有于公”。 02约法三章。《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徙(xǐ)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徒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宵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 ·商看列传》。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由于“徒木立信”这一做法反映了变法图强的决心。赏罚分明的法治效果、言出必践的实干精神,因而在历史长河中总是作为革故鼎新的范本,为一代代改革者所推崇。 04克己奉公。《克己奉公》,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在东汉初期,颖阳人祭遵投奔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他任职期间,执法严明,不有私情,为后人所称赞。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便依法处置了。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阳道:“严明军令,本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 05公私分明。《公私分明》,虽说最早出自《韩非子·饰邪篇》,但大家最为熟悉的还是齐桓公问管仲准可为相的故事。桓公之所以能雄霸春秋,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计前嫌重用能人管仲;管仲能被齐桓公不计前嫌就是鲍叔牙的功劳了,鲍叔牙和管仲可谓是生死之交。在齐桓公完成了称重的大业之后,管仲病重不久于人世,齐桓公去探视管仲,问到: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一连说出四个人名,鲍叔牙排在第四。齐桓公说:鲍叔牙对你那么好,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把他排在第四。 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 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06执法如山。中唐时期,雍州有个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叫李元纮。他性格耿直,不畏权势。一次,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不服,立即告到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他即刻命令李元纮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纮对这种持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持维持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这便是中国古代法治典故《执法如山》的由来。 07缇萦救父。《缇萦救父》,出自《史记·扁鹊公列传》,迄今为止已经流传近二千年,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古代刑法之中,除了死刑之外,最为残忍的就是肉刑,废除肉刑是汉文帝刘恒的政绩之一。但是导致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却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汉文帝的四年中,被诬陷的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他的5个女儿,便跟着囚车哭泣。淳于意心情郁闷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着父亲的囚车到了长安,向皇帝上书说,请求让自己做官奴婢来替自己的父亲赎罪,给犯过错的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缇萦所感动,特别下诏令废除了肉刑。 08不私故旧。不私故旧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在唐朝时,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了官职。庞相寿便陈述自己曾经在秦王府当过幕僚。唐太宗以前是秦王,得知自己的老部下被罢免,很是同情,准备给他官复原职。魏征谏言:“秦王的老部下那么多,假如都这样,会让正直的人心寒。”于是,唐太宗就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告知庞相寿:“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而今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不可循私情照顾老部下。”唐太宗便赏赐庞相寿一些布匹丝帛让其回家,庞相寿含泪而去。 09季布一诺。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地的一个叫曹丘的人拜见季布时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楚地的人都非常信任季布,认为得到再多的钱财都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唐代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古钱名。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似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 不久,季布经过化妆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人根据“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压缩成“一诺千金”,这成语自此流传开了。 由上可见,这典故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与文学中挖掘的“典故”,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认知,同时也为我们赏析文学,提供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