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漳州文庙 蔡汉以 2024-12-16
这些年我常到漳州文庙参游。今天,当我走进漳州古城时,不知不觉地又走入漳州文庙来……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再次踏入漳州文庙,那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那个崇文尚学的年代。 几十年前,初见漳州文庙,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时,我尚年轻,对这片古老的建筑群充满了好奇。而今,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文庙始建于北宋,历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那座巍峨的大成殿,仿佛在诉说着朱熹等先贤们在这里传道授业弘扬文化的辉煌历程。殿前的泮池,碧波荡漾,仿佛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悠悠情怀。 漫步于庙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那两座牌坊——“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仿佛看到了朱熹在此讲学的情景,听到了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走进大成殿,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肃然起敬。这里曾是无数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追求学问,传承文化。如今,殿内虽已无学子,但那份崇文尚学的精神依然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 在文庙的角落,我发现了康有为先生撰书的《重修漳州学宫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足迹,成为了漳州文庙宝贵的文化遗产。时光流转,岁月如歌。漳州文庙历经千年,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0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这片古老建筑群最好的肯定。 重游漳州文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里,我们仿佛与先贤们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感悟人生的真谛。愿这片古老的土地,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附: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政和二年(1112)移学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复原址,当时建置为前庙后学。元延祐三年(1316)重建学宫时,规制改为左庙右学。现存泮池和大成殿、戟门、两庑、敬一亭等建筑及书楼、明伦堂等遗迹。大成殿为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庙前左右存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牌坊。文庙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规制宏敞,雄伟壮观。 宋代以来,李弥逊、朱熹、姜谅、闵梦得等州官贤达曾在此掖护研学。朱熹于绍熙年间任漳州知州时,“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创办宾贤斋和受成斋,树立了良好的文教之风,后称“紫阳过化”。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记》,民国康有为撰书《重修漳州学宫记》,历代文人赋笔寄思,增光添彩。 2001年6月,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