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漳州八宝印泥展览 蔡汉以 2025-01-02
清晨,阳光洒满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我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位于芗城区青年路24 2-4号的漳州八宝印泥展览馆,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走进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这两块牌匾见证了漳州八宝印泥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创始人魏长安经营的“源丰药店”诞生了。他研制出的八宝药膏,具有治疗刀伤、灼烧、疯犬咬伤等神奇功效。然而,由于造价昂贵,当时问津者寥寥。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药膏,竟会成为后世传颂的八宝印泥的起源。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药膏用于钤印,发现其色泽鲜艳、效果极佳。这一发现,让魏氏在药膏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八宝印色”。这款印泥克服了历代沿用以蜜敷朱盖章易脱落、不耐藏的缺陷,迅速在文人墨士间传为异宝,生意兴隆。 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尹侯嗣达为“漳州八宝印泥”取名为“丽华斋”,并将其进贡给清廷。乾隆皇帝试用后,赞不绝口,遂将“漳州八宝印泥”定为贡品,专供内廷和官员使用。这一荣誉,使得八宝印泥名声大噪,成为我国印泥行业的翘楚。 在展览馆内,我看到了各种珍贵的八宝印泥制品,这些展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今漳州八宝印泥仍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品味。 八宝印泥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古代,印章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印泥则是印章不可或缺的伴侣。八宝印泥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成为了文人墨客的首选,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同时,八宝印泥作为贡品进入皇室,更是对其品质的最高认可。 八宝印泥不仅是漳州的传统工艺,也是漳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漳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连。漳州的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为八宝印泥的原材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漳州人崇尚文化、讲究品质的生活态度,也促进了八宝印泥这一精细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展览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八宝印泥珍品,有的色彩鲜艳,有的古朴厚重。我尤其被一款有着百年历史的八宝印泥所吸引,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它的色泽依然鲜艳如初,不禁让人赞叹其技艺之精湛和品质之卓越。 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八宝印泥在漳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 此次参观漳州八宝印泥展览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八宝印泥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匠心。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样的展览馆了解并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附: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八宝印泥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始人魏长安经营“源丰药店”,他制成的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灼烧、疯犬咬伤,但因造价昂贵,问津者无几。魏氏在一次偶然将药膏用以钤印,鲜艳非凡,效果甚佳。于是在药膏的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色”应市,克服了历代沿用以蜜敷朱盖章易脱落,不耐藏的缺陷。文人墨士惊为异宝,一时生意兴隆。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地为“漳州八宝印泥”取名为“丽华斋”,并进贡给清廷,乾隆遂将“漳州八宝印泥”定为贡品,专供内廷和官员使用。 一方艳色,朱丹含情。漳州八宝印泥闻名遐迩,是中国书画家酷爱的文房用品,漳州八宝印泥由艾绒、蓖麻油、朱砂、金箔等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制作时将诸多原料放置瓷坛中研细,加上陈年蓖麻油、艾绒多次调研,经过繁复的手工操作,制出的印泥明、爽、润、洁、易干、不落、不泞、不粘、不冻,具有色泽鲜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经久弥新、永不褪色等诸多特点,使漳州八宝印泥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美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