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ding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3-03-18
  • 最后登录2024-10-04
  • 粉丝191
  • 关注222
  • 发帖数1041
  • 铜币21827枚
  • 银元11个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荣誉会员
  • 古雷网会员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12736回复:0

漳浦县传统节日习俗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3-08-21 16:13

一、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新正”,全家老幼早起穿新衣,开门放鞭炮,名为“开春”。接着祭神祭祖,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吃“隔年饭”,不吃荤,只用花生油烹煮韭菜、菠菜、芹菜、豆腐就餐。早餐不吃粥,菜汤必须喝干,意为出门不遇雨。饭后串门互庆新年,俗称“拜正”。春节中要说吉利话,如小孩说话不吉利,大人要用草纸为其擦嘴解忌。主人须备糖果招待来宾,如亲朋携带小孩来家,家长必须向对方小孩赠送红柑(近俗代以红包),祝其早日长大,长寿百岁;主人有小孩,客人亦须同样回敬。初一、二日,女儿女婿须送“锅仔肉”到岳父母家,远道者也有在初三、四或至正月半才送的,岳父母家收下一些,大部分退回。城关从初一起,一连数日有乞丐头踵门乞讨,主人须赏以糕粿果品。正月初九日,俗称“天地公生诞”,家家户户敬天祭祖,鞭炮齐鸣。

 新中国成立后,保留春节庆典,但繁琐礼俗逐渐变简。机关团体组织人员慰问部队和烈军属,文化部门常举办猜灯谜、赛象棋、“打炮城”(竹竿上高挂长串鞭炮,击中后竿上鞭炮燃放的得奖)、展览字画、放映电影以及拔河等各种活动。

 

二、元 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汉唐以后,观灯数天。清代元宵日在神庙、宗祠里悬灯结彩,宴饮庙中,入夜市上银花火树,彻夜通明,富裕之家放射火鼠以角胜负,文人墨客多悬灯谜于街上,任人猜射,中者给奖。

 自清以来,元宵前各族宗祠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凡族内新婚或得子之家要挂“灯”志庆,十五日举办“丁桌”。当晚族中新婚和新得子的妇女,集中在祖祠里“穿灯脚”,头上照例要插麦菁。南浦乡小龙溪一带,未婚女子在当天外出游春,回来途中,故意窜入菜园背人劈葱,说是“劈葱嫁好翁(丈夫)”。

 元宵前后,城关和其他主要乡镇出动大鼓凉伞、弄狮、弄龙、落地扫(游行时表演戏曲),还有踩高跷、扛台艺等等,边游行、边演出,观者报以烟花爆竹,街上堵塞,热闹非常,充分体现节日盛况。龙、狮被视为吉祥物最受欢迎。龙队、狮队走入民宅舞弄,都获得金花、红缎、柑桔及红包等奖赏。有的地方扛神像跳“柴井”,或在神前“求龟乞桃”,祈求长寿发财。

 新中国成立后,迷信色彩和不良习俗逐渐消除,而弄龙舞狮等文艺活动,仍然相袭不衰。80年代起,政府多次于元宵举办花灯展览、猜谜、演电影等文艺活动,并在体育场大放五彩缤纷的烟火,观者如潮。1988年还举办一次“十龙争春”比赛,盛况空前。

 

三、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俗称五月节。梁宗懔《荆楚岁时志》说是为纪念屈原。俗例:家家户户门上悬挂艾蒿,沿海人家多用稻禾连根带泥涂于门栏上,这天饮菖蒲酒,吃粽子,小孩臂上要结五色“长命线”,或用彩线贴于额上。

 民国时期,端午前数天,各中药店备有香末无价发给儿童,以作鸡心形香囊,或玲珑小巧的小香牌佩戴。大人要饮雄黄酒,小孩则以雄黄酒点额。有些地方还以雄黄水喷洒壁间,祛湿除秽。当天早上五时正汲水曰“抢水花”,午时正汲水曰“午时水”,据说用午时水洗澡,能润肤壮骨,储于瓷罐中,可备解热。城关、旧镇、佛昙及其他一些近水乡村进行龙舟竞渡。佛昙一带举行祭江仪式,祭毕,把部分祭品投入江中,以吊屈原。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裹粽、龙舟竞渡都沿袭旧俗,其他挂艾、饮雄黄酒等事,则已淡薄,或几乎无存。

 

四、七 夕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又名“乞巧”,家家户户或蒸米糕,或做咸、甜秫米饭祭祀祖先,晚间陈设瓜果和秫米饭于庭中,全家围坐谈天,等待“牛郎织女”相会,直至深夜。有些年轻妇女,喜欢在这天晚上问卦,预卜婚姻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做秫米饭的习俗仍被保留,其余问卜等俗已废。

 

五、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又称“普度”,佛教徒称为盂兰盆会。旧时代各乡村在这一个月中除旧镇白沙村于旧历九月二十八日举办外,其他普遍轮流举办。举办时,各祀祖先并集钱延僧,以糕品祭祀在外无主野鬼。民国时期,城关做“尾中元”,在驿内庙中设有神坛,除祀奉佛祖外并绘有“大士爷”纸像让人跪拜。当天午后,驿口搭“糕棚”,各家门前设有“香案”,上摆祭品,豪绅富户还摆出古玩,或用熟面塑制各种物品装盘陈列,供人观赏,并由道士到各家门口“净香”,中夜焚化纸像纸山后撤糕品,翌日凌晨以糕棚为戏台,演“谢坛戏”普渡即告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驿内庙普度活动取消。1981年县人民政府对普度进行改革,定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生活改善日。1987年在“二反一扫”活动中,禁止任何形式的普度,但此俗历经千年根深蒂固,尚未彻底革除。

 

六、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是日,农家都以酒肉、糕饼或秫米糍祭祀土地神,并到田头祭祀“土地公”。城镇居民祭祀“后土祠”,且演戏酬神,这是古时“秋报”的遗俗。当天晚上,全家团聚月下,同吃月饼或秫米糍,谈心赏月,还有人喜欢点放“孔明灯”,让其腾空随风飘动为乐。

 新中国成立后,中秋吃月饼之俗仍相袭不衰。文化部门利用此节日搞小型娱乐活动。城关青年男女还结群前往海月岩赏月。

 

七、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亦称“重九”。古时,文人学士,携酒登高,游山玩水,儿童在田野中放风筝。民间喜于是日吃药膳,如“四物”、“十全大补”等。有的吃红柿,谓可以御寒润肺。湖西蓝姓人家制做白粿面(并用指头压一指印)祭祀祖宗。

“五四”运动后,此俗渐淡。40年代起,有时在这天举行登山、越野等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吃补、吃红柿延袭。1988年省政府以重阳节为“敬老节”,各乡镇老年人协会在这一天组织人员慰问老人,民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向百岁寿星赠送礼物,祝其长寿幸福。

 

八、除 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为除夕。除夕前数天家家户户采办年货,做好糕粿准备过年。这几天亲朋间互送礼物,谓之“馈岁”。送神之前要进行大扫除,谓之拂尘(俗称“清沌”)。二十四日晚,对神祠及家奉神明,都用酒肉、糕饼、糖果祭祀,并焚化幡幢、甲马,送其上天,俗谓“送尪”(俗例正月初四接回)。除夕贴春联、送灶神、祭祖先、留“春饭”、竖长叶蔗、放新扫帚,一派繁忙,傍晚还要烧灯猴。入夜,合家团聚一桌,桌下放火炉,烧炭,象征兴旺发达,谓之“围炉”,一家人边吃边谈欢度除夕。如家人外出无法赶回围炉的,须在桌上为其摆设一副餐具,以示存在。女儿嫁出后,不得在娘家过年,而非在娘家过年不可者,不能上桌围炉,须在厨房自膳。古雷等沿海地区在围炉前后还有烧稻草之俗,杜浔地区在炉边还套竹篾圆箍,并在炉前以新扫帚向内连扫3次,然后把扫帚放于圆箍边,以兆广积财源。饭后离席时,要燃放鞭炮,谓之“辞岁”。围炉后,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当晚还焚香张灯,全夜长明(有些地方,初一至初四,每晚都点长明灯),坐以待旦,谓之“守岁”,俗信此举可增父母福寿。

清以来,负债人把除夕视为“鬼门关”,因索债依例不能超过除夕,债主常在除夕午夜前提灯逼还债务,负债人无力偿还,只要躲过除夕,一切债务只好在明年元宵过后再议。

新中国成立后,将“除尘”旧俗推广为清除屋前屋后垃圾,美化环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