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达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4-11-19
  • 最后登录2023-02-14
  • 粉丝86
  • 关注17
  • 发帖数1226
  • 铜币14750枚
  • 银元18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喜欢达人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1259回复:0

[漳浦爆料]旧镇古地图惊现,湮没风尘的海防重镇——旧镇城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5-09-18 16:20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在漳浦县旧镇镇境内的一座山梁上,有一座“唐山过台湾”石雕园,石雕园让越来越多的游人把目光投向这个滨海小镇。阳春三月,当我们的脚步轻踩在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时,忽然发现小镇有着非凡的经历,因为旧镇地处沿海突出部,旧镇早于明代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朝至清初,在旧镇及旧镇附近建有多座城堡和石寨,有据可查的就有旧镇城、旧镇铳城、千丁城、狮头堡、秦溪城、霞陵城等6座城堡。

透过历史的滚滚烽烟,寻访这个湮没于历史风尘的海防重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旧镇俨然是一座英雄之城。

图片:0.webp.jpg


从古图上看旧镇城地理极为重要

图片:640..webp (3).jpg



旧镇作为贸易良港是海寇觊觎之地

旧镇原名牯镇,以在牛牯山下得名,后去“牛”旁改为古镇,又称旧镇。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元丰年间设敦(通暾,下同)照镇,对商贩进行管理和征税。明代属第七都。清代沿用七都地域名称,设旧镇保。据宋朝《元丰九域志》记载,漳浦县(地域包括今云霄、诏安、东山及龙海的一部分)有三乡及敦照一镇,黄敦一盐团。《宋史.地理志》也载,漳浦有黄敦盐场。《宋会要.食货》记载“漳浦有敦照务”。黄敦盐场(后称盐敦,在竹屿附近)的盐从这里由水路运销各地,这里设有专门收税发照的“敦照务”。

清《一统志》载:“敦照镇在漳浦东南”。成书于民国十九年的藏历和《地名大辞典》亦载:“敦照镇,在福建漳浦县东南,《九域志》‘漳浦有敦照一镇’,今有旧镇市,在县东三十里,盖即敦照也。”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旧镇早在宋朝就是漳浦的一个镇。历代以来,随着商贸的兴盛,逐渐形成一个贸易口岸。

旧镇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贸易口岸,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难以断言。明朝万历七年《漳浦县志》编撰人之一林偕春在《兵防总论》中提到,旧镇在明朝平定倭患以后,海防一时比较安宁,对外贸易只禁东洋(即日本),对西洋(即今南洋)开禁,潮州、惠州间各港口与外洋往来的商船经常有几百艘,来到漳浦沿海贸易,这些商船“必先铜山、六鳌、镇海,而内则直至云霄、旧镇。”这部兵防总论专为“兵防”而写,对经济贸易情况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旧镇口岸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商船往来情况。旧镇成为海寇劫掠的重要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0.webp (1).jpg


清光绪年漳浦县志所载漳浦全境图

图片:640..webp (3).jpg



明朝漳州知府施邦曜兴建旧镇城

据民国17年(1938年)漳浦县北街同文美记印书局翻印出版的《漳浦县志》记载:“旧镇城,在邑东十五里。明季知府施邦曜建。迁界时堕。”旧镇城建于明末,清初因“迁界”而堕毁,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但是在海防史上却留下了自己浓重的一笔,成为一座英雄之城。

施邦曜,字尔韬,浙江余姚人。天启初年为工部主事。出生在浙江。《漳州府志》记载,施邦曜任工部主事时,正值魏忠贤当权,“诸曹郎皆奔走门下,邦曜独不往。”秉性刚正的施邦曜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而被谪贬到漳州任知府。然而他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他为官做人“明爽廉干,被服布素,而丰仪峻整,人不敢干以私。”他严于自律,敢作敢为,“下车首锄诸豪强不法者,赈旱荒、平盐政,威惠并行。”很快得到了漳州百姓的爱戴,“漳人呼为施青天”。

明末天启至崇祯年间,正值荷兰侵略者侵占台湾、澎湖列岛前后。根据《明史》和《东西洋考》记载,这一时期,荷兰侵略者的舰船频繁出没在海澄和漳浦两县海域的的浯屿、白坑、东定、莆头、沙州、古雷、洪屿一带,屡次进犯海澄、六鳌、厦门、鼓浪屿等地。同时还有刘香佬、李魁奇等大股的当地海寇活动。漳州地处海防前沿,当时的海上巨寇刘香老、李魁奇屡屡犯境。时任漳州知府的施邦曜,为防御荷兰侵略者和当地海寇,致力于经略海防,崇祯二年(1629年)前后,先后修建了龙溪县石美城,在漳浦修建了旧镇城,在漳州城东兴建了万松关。施邦曜召募勇士,出其不意进攻来犯的海盗。崇祯八年(1635年)刘香老被投降明朝的郑芝龙所败自杀,李魁奇极度恐慌,请求招抚。但是,目光如炬的施邦曜不为所动,他认为福建的海寇之乱就在于没有彻底进行清剿,因此和巡抚邹维琏合力讨伐,终于平了海乱。并因此升任通政使。

遗憾的是,施邦曜所建旧镇城的规模建制史书未见记载,实难查考,现在的旧镇早已无城,但在今旧镇小学一带仍有残存的城墙墙基,上面盖满了民房。更巧的是今天旧镇居民的门牌号码仍有城内、城外之分,旧镇城的城墙经过历代的破坏,基本上看不到了,但是自古相传就有城内城外,这也是旧镇城存在的一个铁的事实。

图片:0.webp (2).jpg


光绪漳浦县志记载郑芝龙在旧镇的战事

图片:640..webp (3).jpg



施邦曜防御“红夷”再建旧镇铳城

离旧镇街约三里地有一座炮台山,山上还有明朝的石刻。现在上了年纪的旧镇人都知道有个炮台山,却从来没有看过这里的炮。我们猜想老人所说的“炮台山”会不会就是旧镇铳城?来到炮台山,事实果然如我们所料。

击溃了刘香佬、李魁奇之后,东南沿海已没有大股的本国海寇,所防御的是被称为佛朗机和红毛夷的西方殖民者,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武装入侵。入侵者为了劫掠、商贸而占领港口作为桥头堡,旧镇自然是他们窥伺的目标。我们从清道光年间《漳浦县志》所绘的漳浦全境图中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旧镇位于鹿溪河入海口,地处沿海突出部,是海上入侵者必经之地。因此,施邦曜升任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漳南道后,于崇祯七年(1634年)又在旧镇港口海中的小山上建了一座铳城,和旧镇城每为犄角。铳城对海上动静历历在目,船只入港必先进入它的射程,堪称海防要隘。城中利用天然巨石为大炮阵地,易守难攻,对巩固海防起了重大作用。

沧海桑田,当时孤立海中、扼守旧镇港咽喉的铳城山,早已被当地百姓填海和旧镇城连在了一起。当我们登上铳城山时,这里被当地群众开辟成了果园,山下盖了一个油库。热心的油库职工林和民把我们带到山顶一段残存的铳城城墙,六百多年无情风雨的侵蚀,城墙石骨嶙峋,布满青苔,令人感慨万千。伫立铳城山顶临海眺望,视野辽阔、胸襟开张,海上情况一览无遗,我们不禁佩服施邦曜眼光独到。在铳城山西麓天然大石上,还保存建城时的石刻“福建右参政分守漳南道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署建时间是“崇祯七年孟夏”。油库的职工对石碑都非常爱护,他每年都给石刻清除杂草、填涂红漆,就是想让石碑作为历史见证永久地保存下去。摩挲着清晰如初的字迹,遥想370多年前发生的海防战事,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峥嵘岁月里的刀光剑影、滚滚狼烟。

图片:0.webp (3).jpg


光绪漳浦县志记载郑成功在旧镇压的战事

图片:640..webp (3).jpg



郑芝龙攻占旧镇城夺取海上贸易权

明末天启年间,东南沿海海寇猖獗。这些海寇大多是海上武装走私的团伙,因为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海商必须用武力打破海禁。海上武装力量中势力最大的一伙是郑芝龙集团,本来郑氏只占据海岛,由走私商人运土产去贩给他们转售日本及东南亚,由于明朝政府在沿海查缉,郑氏集团的货源受到限制,随着实力发展,郑氏急欲占据海上港口广收货源,旧镇很快成为郑芝龙进攻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们在查阅《漳浦县志》时,发现了郑芝龙与旧镇明军守将的战斗记录。天启六年(1627年)十二月,郑芝龙从白沙附近的龙井登陆,攻占旧镇,明朝守将阵亡,官兵死伤无数,旧镇古城被摧毁。生性狡诈、反复无常的郑芝龙要的是制海权,翌年九月,即崇祯元年(1628年),他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授职游击,会同明朝军队平定了其他海盗,官升总兵之职,以至后来当上福建海防的最高军事长官海防同知,明朝倚他为海上长城。控制了海防线上的军事权,自然就享有进出口贸易的特权了。在军费自筹的情况下,进出口船只的税收由郑芝龙独断专行。直至清军打到福建以前,郑芝龙富甲全闽。

图片:0.webp (4).jpg


道光漳州府志.兵纪所载旧镇城的记录

图片:640..webp (3).jpg



郑成功以旧镇城为抗清据点

顺治初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在闽南粤东沿海一带与清军反复争战,旧镇曾是郑成功抗击清军的重要据点。郑军的战线很长,漳浦、旧镇主要由他的部将潘庚钟镇守。但郑成功本人也曾经亲自在旧镇驻扎。郑成功的户官杨英所著的《从征实录》记载:明永历五年,即清顺治八年(1651年)12月11日,郑成功率部在旧镇港登陆,进占漳浦县城,委任举人林其昌为知县,命令部将潘庚钟负责征集军饷。旧镇民间就有郑成功在旧镇建“千丁城”的传说。漳州文史界的陈侨森等人认为,虽然“千丁城”在县志中没有记载,但事实是存在的。只是千丁城并不是旧镇城,而是一座临时驻军的土堡,因为可驻兵一千,所以被称为“千丁城”,地点“自西门下转弯至龙眼树社再转至董门头。”专家考证认为“千丁城”是一座专用于驻军的外城,它位于旧镇城西门外,面向内陆的一边。

老年协会会长郑镇周告诉我们,旧镇郑姓和郑成功同是“清源之裔”。他搬出旧镇《郑氏族谱》,据谱中记载,就在郑成功从旧镇进军漳浦县城时,旧镇郑姓群众还备酒食慰劳“国姓军”,与郑成功认亲。因为旧镇郑姓开基祖景华、景忠兄弟是元朝从南安双路口(即泉州清源山北峰)迁来的,郑成功祖籍地石井的郑姓也是自清源山北峰所传衍。当地的郑姓居民仍然对此津津乐道,显然他们都以和郑成功同宗同源而感到骄傲。

顺治12年(1655年),清世子济度率精兵3万入闽“剿海”,郑成功撤回闽南陆上兵力,紧守海岛,并北上直入长江,围攻南京。在撤出漳州之前,命令将漳州城及所属各县县城拆毁。于4月6日令驻守漳浦的部将潘庚钟拆毁漳浦县城,将县署迁设于旧镇。12月9日,清军总兵杨捷率兵占领漳浦县城,并攻占旧镇,郑军退守狮头堡,最后退据海岛。杨捷乘胜夺占狮头堡,受战祸者约一千人。

图片:640..webp (3).jpg



旧镇外围的城堡至今尚存遗迹

弄清了旧镇城和旧镇铳城的来龙去脉,我们又急于寻访旧镇外围其他城堡的现状。所幸这些城堡的兴废,都有文字记载和实物遗迹可供考证。
顺治18年(1661年)清廷下令“迁界”,漳浦于翌年(康熙元年)执行,县志记载:“梁山以南,旧镇以东皆为弃土,幅员益狭。”旧镇因划在“界外”,百姓被迫内迁。在清政府严酷的“迁界令”下,“界外”的建筑物全部被摧毁,树木被烧光。临界处挖壕建墙,建城驻兵,哨卡林立,巡哨四出,发现越界者即斩首。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攻占厦门,宣告“复界”,旧镇居民才得以迁回故土。

狮头堡在旧镇以东三里之外,当地黄姓族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防范倭寇所建。因为郑成功的军队曾以此堡作为抗清据点,被清军暴力拆毁。乾隆年间重建,后来又坍塌,至今残迹尚存。
清军在旧镇以西一里许的秦溪村和旧镇以北四里许的霞陵(下陵)各建一城,康熙《漳浦县志》记载:“秦溪城在旧镇内地,迁界时官建,原有漳浦营千总分防,平海后撤去。”“霞陵城,在七都,迁界时官建,原设把总分防,平海后撤去”。秦溪城在清代一直有军队驻扎,城下西侧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叫营脚社,秦溪城因而也称营脚城,其实建城时没有营脚社。城墙石于大跃进时被拆去建水库,城门石额被保存下来,是一块宽2米、长3米的石板,上刻“宴海门”三个大字,署建城时间为“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这年正是“迁界令”在漳州府严厉执行期间。

霞陵城在清朝统一台湾后便没有驻军,成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的《漳浦县志》记载:“原设防守把总,今徙外地,城虚。”霞陵城没有驻军后,成为一座居民城,至今城墙基本完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