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fab8508710768875e7d2be08aad9404997.jpeg
1279年,南宋末年赵宋皇族后裔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流亡避难于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赵家堡,隐赵姓改黄姓,开始了隐居生活。赵氏皇族一行因为长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干粮,于是不经意将宫廷中传统制作酥糖的工艺带到了福建漳浦。这种宫廷酥糖,运用精选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猪油、葱头为主料,经一拣、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复杂的古法手工流程,制作出的酥糖有着“酥、脆、香、甜”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与世隔绝的赵氏后裔逐渐与当地人打成了一片,也把原本仅限于皇家才能享用到的酥糖传播到了整个漳浦民间村落,这种酥糖后来被统称为“漳浦酥糖”。
清康熙年间,有着“梁山先生”之称的漳浦人蔡世远以及其侄蔡新相继成为乾隆、嘉庆两代的帝师。蔡新奉命入职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叔侄二人在职均非常爱吃家乡的酥糖,常托人从漳浦梁山捎带酥糖进京,以此特产馈赠官员好友。乾隆皇帝嘴钻胃刁,只见酥糖呈金黄色,花生粒粒饱满,猪油葱香扑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无穷,对漳浦酥糖可谓赞不绝口。漳浦酥糖渐渐地受到官员和皇族地追捧,风靡京城,成为茶点佳品。嘉庆皇帝后来命宫中御厨仿制漳浦酥糖,改进工艺,成就了后来同样著名的“北京酥糖”。“杜浔酥糖”是知名特产,其制作工艺已有百年的传承历史,主要原料精选本地所产的花生仁(烤后去皮的花生仁)、一级白砂糖、特选猪脊背白肉熬油(俗话棕头油)、葱头、鱼汁,利用动植物性脂肪,葱头香味、海鲜高蛋白天然调味品独特的配方,以其独特的酥、香、脆而走俏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是休闲品茗时的茶点和逢年过节的馈赠佳品。酥糖是高级营养补品,味道香甜酥脆,具有健胃润肺,健身强身之效,老少皆宜。它是孝敬老人的最好礼品,也是真情奉献。每回吃酥糖,是一家人亲情的传递,是一种互敬互爱的体现,说说笑笑,畅谈美好生活,心里就像酥糖那样甜蜜。
图片:T1hgS1Xp8jXXXXXXXX_!!0-item_pic.jpg
漳浦杜浔也因盛产酥糖而久负盛名,漳浦作为著名的侨乡,常把杜浔酥糖作为当地特产赠送给海外侨胞,深受欢迎,产品走俏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驰名海内外。漳浦人不论男女老少皆酷爱杜浔酥糖,且杜浔酥糖经过多年的营销,已广泛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在国内各省市作为闽南特产受到各地民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