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in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6-06-12
  • 最后登录2022-06-05
  • 粉丝55
  • 关注3
  • 发帖数1504
  • 铜币11992枚
  • 银元21个
  • 原创写手
  • 喜欢达人
  • 忠实会员
  • 古雷网会员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1227回复:0

[历史百科]上篇│沙西高山•高山港•高山大宅院的历史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7-08-28 10:01

高山·高山大宅院

沙西镇高山村高山社(自然村),座落在梁山南麓一支脉尽头的龟山。省道漳东线从村东经过,漳诏高速公路从村社的西部穿村而过。西面和西北面与蓬山、徐坎两村接壤;南面与塘南、庄前磁邻;东面隔西溪与新墟、前埭相望。全社有200户1200多人(注:数据截止发文时间),黄姓所居。

社名“高山”,应是龟山的讹音。“龟山“严格说不算是山,而是梁山山脉延伸至海滨的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山丘,海拔84米。从东面眺望,山体形如龟,故名(从西面鸟瞰,山体形如牛,所以,另一说高山是牛地)。民宅沿龟山的东、东南、南、西南麓环山成带状布局,依山而筑,高低错落有致,有几座古建筑大宅院,多年失修显得苍老,但不失气派。从其结构、规格,还可以判断昔日宅院主人的“级别”身份。村社边古城堡残缺的城墙上;爬满薜苈藤蔓、杂草和小灌木,显得古朴苍凉。城堡东门的基石上,镌刻“大明正德十年”字样,清晰可见,它告诉城堡建设的具体年代(公元1515年)。东门内与东城门相距不远的坡地上,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老态龙钟,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盘然,犹如一把巨大的墨绿色凉伞。人们从老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浓绿的树冠,诸多迹象表明,昔日高山,曾有过轰轰烈烈、风风光光的一段历程。近代史上的百年沉沦使高山今非昔比。

图片:640.webp.jpg

龟山三面临海,敏秀钟灵

龟山是一处宝地,敏秀钟灵:高山原来面海临港,区位优势明显。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漳浦县志》记载漳浦县有港口九处,其中云霄港、中寨港、上杭港今属云霄境内;后澳港今属山东境内,属今漳浦的只有四处,高山港是其中一处,可见高山港在当时的漳浦县,地位非同一般!

从现存的一些图、文字资料中探究,从现在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上分析,从这一区域田地里挖掘出与海有联系的沉埋物(如红树林发枝干,海蛎壳、贝壳等等)从延用至今的一些与海、与捕捞作业名称有联系的地名等等来判断,当年龟山三面(东北、东、东南、南、西南)临海,这一海域处于今东山内湾海域的东北角,范围东至杜浔、东南至西浯山、北至赤岭山,发源于梁山南麓东段的多条溪流注入此海域。而高山港与杜浔港是这一海域的二条姐妹港,杜浔港在东侧,高山港在西侧。从徐坎,避山方向来的溪流在高山东门兜汇合注入高山港,东门外港口遗址令依稀尚存。

图片:640.webp (1).jpg

港兴业兴,高山万烟

从明代至清代中叶,依靠港口优势以及浅海滩涂的地利,造就高山经济发展,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那个时候,每年有几多商贾、学子,达官贵人、“水客”、商贩和大量的货物、商品出入于高山,装卸于高山港。港道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港口之中,舳舻滩涂接踵而至,船上岸上人来人往,忙碌劳作,到处呈现繁忙热闹景象。那时的高山人,有的从事航海运输业,有的从事农业、渔业和制盐业,有的从事客栈、货栈、餐饮、搬运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活跃,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带来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聚集,村社的兴旺。

到正德年间,高山城堡建成,从城堡范围看,在城堡内能容纳的住户估计在千户左右,在城堡周边,还有方、曾、侯、吴、张、刘、龚、陈等姓氏聚居的村落,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具有小城镇的雏形。高山鼎盛时期。传说有“万烟”(万户)。“万户”,这应该是一个概数,比较确切的在一千几百户、两千户是有可能的。清代“康乾盛世”时期,高山仍相当兴盛。比如高山首富黄行高(绰号黄百万)就是凭拥有几艘三桅杆的木帆船,以从事航运业和贸易业为主发家的,他经手建造“三进九厅十六房”的大宅院五座,加上其弟中锋是举人、其侄绍烈是武解元,也建有相似的大老院两座,这七座大宅院的建造,为高山社增添了几多气派、几多庄重。建造这些大宅院所需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大口径的杉木楹料,单体上万斤、几万斤重的石材,都要从外地操办,用大船从高运至高山据“上水“来实现的。黄百万、黄中锋等先贤,就凭高山港之便利,成就其七座像模像样的大宅院的成功建造。

图片:640.webp (2).jpg

高山黄氏,源远流长

据高山黄氏族谱资料记载,高山开基祖黄名卿系邵武黄峭第九子黄化的十一世孙,于元末从平和迁徙于兹。黄峭(公元873-953)字峭山,号青冈。生活在唐末五代间,唐昭宗朝为工部侍郎,至朱温篡唐,峭山避乱归隐于邵武和坪,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其时正处唐末五代,兵连祸结,社会动荡之际,认为“多男多惧”“聚不如散”等是正理,于是便遣散诸子到闽、粤、赣各地避乱、安居、发展。临别时,赠:“遣子诗”一首,作为日后各地子孙认亲证据,时过千年,“遣子诗”成为海内外黄姓的“认宗诗”,峭山也成为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

高山黄姓,自元末明初从平和迁徒于兹开基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明代近270多年间,传衍十二世。世代牢记老祖宗的嘱咐,继承峭山的家训,坚持“聚不如散”的理念,务使好儿男“骏马登程各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使高山世系在明一代枝繁叶茂,枝柯遍布。先后分衍到徐坎、崎圳、土楼、雉川、陂仔、桥头、新墟、窑里、古雷汕尾、马埭、宜隆、竹围、下厝、东山东钵、礁头、杜浔红坑、破院、店仔后、漳浦县城、旧镇等地,同时,也继承重视子孙教育培养的家风。

努力培养造就人才,务使人尽其才。府、县志有载的高山黄姓人才,就有六、七位,再加上由婚嫁姻亲关系,师生、同学、同科关系等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共同形成和推功高山的社金地位、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区位优势造就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人才培界,人才辈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种良性德环态势。

图片:640.webp (3).jpg

文字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
整理/古雷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