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浔是漳浦县四大镇之一,向来是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在旧社会,莘莘学子要进中学,都得到外面去,远则漳州、厦门,近则漳浦县城,有一个时期是要到佛昙读侨办纯美中学。就是在五十年代前期,杜浔也还没有中学。 在杜浔办中学,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县政府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56年春调黄玉盘筹建初中班,确定秋季开始招生。时间紧迫,经有关方面研究,择址正阳下东为临时校舍,由杜浔政府配合正阳村干部负责调整民房,经半年维修、改建、扩建,因陋就简,如期交付使用,秋季开始招初中一年二班110人,名为“漳浦县杜浔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县派陈金满为负责人,黄玉盘以教员兼主持教务,杨惠起兼总务,刘双来兼生活指导,并配备会计、出纳等职员及工友。 翌年(1957年)春,经省教育厅批准,在这基础上成立“福建省漳浦县第四中学”,择校址于杜浔镇正阳天古,征用土地十八亩,建教室两座八间。经费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拨款。当年秋季再招一年级新生二班。 图片:110.webp.jpg ![]() 学校用地既经确定,陈金满、杨惠起、刘双来和我,即着手勘察地形,查访水源,绘制学校远景整体规划蓝图。1958年暑假,师生劈山填洼,平整地平,开展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艰苦创业活动。当年,建筑教室三座、宿舍一座、厨房一座。 自初中班至正式成立四中,三年间二度搬迁新建,资金紧,人员少,年年搞基建,日日抓教学,师生劳动建校,又不放松教学,草路蓝缕,奠定始基。 图片:8.webp.jpg ![]() 增设高中部时,适逢“文化大革命”,学校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教学质量下降。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八十年代初,吴木钦、何庆云、张海滨、曾燕培等几位校长连续努力整顿校务,意欲振兴四中,续建宿舍二座,办公楼一座,但设备仍甚简陋,尤其合格教师较少,各科教学力量配备不全,致使学生偏科畸形发展,总的教学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 图片:微信图片_20170904095348.png ![]() 1987年秋,杨百良接任校长,决心整顿教师队伍,逐年充实新生力量,力求各科合格教师配备齐全。并继续组织教师到漳州一中、三中,泉州一中、龙岩一中等重点中学听课、座谈、交流,学先进,赶先进,使教学质量步步提高。并倡导学生勤工俭学,劳动种植花果,美化校园,经辛勤培育,六百多株龙眼、芒果等果树已经长成。续建教学楼、教师住宿三层楼各一座,使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1989和1990两届,培养成批毕业生直接考上大专院校。初中部中考成绩逐年赶上全县上游水平,1992年在全县各中学“三率”(高分率、及格率、巩固率)评比项目总成绩中,跃居同类完全中学第一,荣获漳州市“办好初中先进校”称号。因助工俭学成绩突出,也于1991年荣获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高中部考取大专院校者26人,初中部考取重点中学及各类中学者一百多人,居全县第一。 漳浦四中历史不长,然而已经培育出许多人才。漳浦四中历经三建校舍,二度搬迁,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师生共同努力,至在环境优美的青竹山下建成宽广的校园,而1993年拥有1750名学生和126名教职员工,规模已算不小。由漳浦南区寓居台湾人士集资献建的“万卷楼”图书馆以新颖的姿态落成在校园前列,为校园增色,而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图片:微信图片_20170904095427.png ![]() 四中图书馆名“万卷楼”,三层,建筑面积660平方米,于1993年10月落成,30日举行落成典礼,卢涌泉与台北漳浦同乡会常务监事翁化清等十多位先生,从台湾回来参加落成典礼。本地参加典礼的有县、镇领导对及各界人士、四中师生等千馀人,盛况空前。 图书馆大楼正面“万卷楼”三大字,卢涌泉先生手笔,遒劲而潇酒。馆内藏书丰富,一部分由卢氏拨专款购置,一部分为漳浦寓台人士及省内外,本县各界所赠,有寓台老前辈陈则蔡先生赠的《中国文学欣赏精选集》精装36本、卢三让先生赠《大不列顺百科全书》精装20本、张秀弼女士赠《书法绘面艺术欣赏全集》精装19本、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陈国强教授赠其主编的专著10本、厦大出版社郑耀宗科长赠书一百本、人民日报卢继传教授赠其自然科学专著98本,及漳州市文联吴协生副主席、漳浦县林拱海副县长,及县政协、政法委、农业局、教育局、机关干校、文化馆、图书馆、祖妈林水库管理区、杜浔学区等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珍贵图书。馆中并有许多书画作品。
图片:640.webp (3).jpg ![]() [p] 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p]整理/古雷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