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in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6-06-12
  • 最后登录2022-06-05
  • 粉丝55
  • 关注3
  • 发帖数1504
  • 铜币11992枚
  • 银元21个
  • 原创写手
  • 喜欢达人
  • 忠实会员
  • 古雷网会员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4035回复:0

[历史百科]漳浦四中的发展历史概况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7-09-04 09:55

杜浔是漳浦县四大镇之一,向来是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在旧社会,莘莘学子要进中学,都得到外面去,远则漳州、厦门,近则漳浦县城,有一个时期是要到佛昙读侨办纯美中学。就是在五十年代前期,杜浔也还没有中学。

在杜浔办中学,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县政府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56年春调黄玉盘筹建初中班,确定秋季开始招生。时间紧迫,经有关方面研究,择址正阳下东为临时校舍,由杜浔政府配合正阳村干部负责调整民房,经半年维修、改建、扩建,因陋就简,如期交付使用,秋季开始招初中一年二班110人,名为“漳浦县杜浔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县派陈金满为负责人,黄玉盘以教员兼主持教务,杨惠起兼总务,刘双来兼生活指导,并配备会计、出纳等职员及工友。

翌年(1957年)春,经省教育厅批准,在这基础上成立“福建省漳浦县第四中学”,择校址于杜浔镇正阳天古,征用土地十八亩,建教室两座八间。经费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拨款。当年秋季再招一年级新生二班。

图片:110.webp.jpg

漳浦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四中)学生来自杜浔、沙西、古雷、霞美四乡镇,范围广阔,人口稠密,生员众多。1958年春,县教育局为满足社会要求和国家需要,计划自秋季起扩大招生,并为增设高中作准备,必须有较大规模的校园才有发展馀地,若于天古原校址扩建,必占用很多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决定迁移校址于青竹山坪荒冢地带。原天古校舍(包括通道)除留用二亩外,其馀16亩土地,由杜浔政府与正阳、范阳、文卿和城外等村协商,调换被征用范围内可耕农地,其馀荒冢一概征用,发给迁葬费,由原主自迁,无主者代迁。学校总面积(包括征用荒家地及调换耕地)共124亩。

学校用地既经确定,陈金满、杨惠起、刘双来和我,即着手勘察地形,查访水源,绘制学校远景整体规划蓝图。1958年暑假,师生劈山填洼,平整地平,开展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艰苦创业活动。当年,建筑教室三座、宿舍一座、厨房一座。

自初中班至正式成立四中,三年间二度搬迁新建,资金紧,人员少,年年搞基建,日日抓教学,师生劳动建校,又不放松教学,草路蓝缕,奠定始基。

图片:8.webp.jpg

1958年秋,陈金满调至二中,县派林辉为四中首位校长。他以军人的坚强气魄和指挥才能,既抓紧教学,又抓劳动建校,率领师生用心血和汗水开发这片荒山,而在教学质量上同时猛进,两届毕业生在全县中考成绩评比中都名列前茅。1960年秋,林辉调往漳州体校,县派林河山接任校长,第三届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1961年秋,林河山调漳浦三中,县派庄文举继任四中校长。当时杜浔中心小学教室较紧,教育局征得庄校长同意,将天古校舍借给小学使用,在松竹山新校舍上续建教室二座,宿舍一座。庄校长在四中六年,兢兢业业,巩固教学质量,并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不少品学兼优的人才。

增设高中部时,适逢“文化大革命”,学校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教学质量下降。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八十年代初,吴木钦、何庆云、张海滨、曾燕培等几位校长连续努力整顿校务,意欲振兴四中,续建宿舍二座,办公楼一座,但设备仍甚简陋,尤其合格教师较少,各科教学力量配备不全,致使学生偏科畸形发展,总的教学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

图片:微信图片_20170904095348.png

1983年秋,杨玲(女)接任校长,面对学校设备差,师资缺,和日常教学上存在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整顿教学秩序的同时认真争取各级政府拨款,立项建教学楼,增置设备,刷新校容,开辟操场,改建校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针对师资问题,改变“关门办学”现状,采取两项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一是“请进来”,敦聘退休名教师,延请友校高级教师,定期到校举办讲座,传授学识和经验;二是“走出去”,组织本校教师到云霄、东山等县一中观摩取经。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教师过备课、讲课、改作业三关,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她任四中校长虽只一年半。便因升任副县长而离校,而对四中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她升迁后,李丙申副校长代理校长职务,执行她任内未完成的重要工作,督建教学楼,继续深化改革措施,教学循轨道前进。

1987年秋,杨百良接任校长,决心整顿教师队伍,逐年充实新生力量,力求各科合格教师配备齐全。并继续组织教师到漳州一中、三中,泉州一中、龙岩一中等重点中学听课、座谈、交流,学先进,赶先进,使教学质量步步提高。并倡导学生勤工俭学,劳动种植花果,美化校园,经辛勤培育,六百多株龙眼、芒果等果树已经长成。续建教学楼、教师住宿三层楼各一座,使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1989和1990两届,培养成批毕业生直接考上大专院校。初中部中考成绩逐年赶上全县上游水平,1992年在全县各中学“三率”(高分率、及格率、巩固率)评比项目总成绩中,跃居同类完全中学第一,荣获漳州市“办好初中先进校”称号。因助工俭学成绩突出,也于1991年荣获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高中部考取大专院校者26人,初中部考取重点中学及各类中学者一百多人,居全县第一。

漳浦四中历史不长,然而已经培育出许多人才。漳浦四中历经三建校舍,二度搬迁,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师生共同努力,至在环境优美的青竹山下建成宽广的校园,而1993年拥有1750名学生和126名教职员工,规模已算不小。由漳浦南区寓居台湾人士集资献建的“万卷楼”图书馆以新颖的姿态落成在校园前列,为校园增色,而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图片:微信图片_20170904095427.png

台北漳浦同乡会常务理事、杜浔人卢涌泉先生等,于1991年回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省亲会友时,参观漳浦第四中学,见这南区学府位于杜浔镇青竹山前,风景秀丽,场地广阔,他们感到四十多年前他们离开故乡时,这里不过是一片荒野,而今校舍排列有序,校园轩豁;他们听到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情况,感慨万千,卢先生即赋诗一首曰:“松竹山坪一片荒,高中建校现堂皇。莘莘学子勤修业,辈出英才耀四方。”卢氏已萌发募款为漳浦第四中学筹建一座图书馆的心愿。他将这事与筹款资助建设“漳浦海外联谊大厦”合并进行,返台湾后即向同乡发出倡议书,接着,便联合漳浦南区(包括杜浔、霞美、沙西等乡镇)寓台人上洪垂青、卢志勤等先生协力分头筹募资金,得卢毅挥、林海清、卢六英、卢三让、刘元德等九十多位同乡热烈响应献款,一年多来共募集200万元新台币,其中用于建设四中图书馆建设费50万元,其馀150万元捐助漳浦海外联谊大厦建设费。

四中图书馆名“万卷楼”,三层,建筑面积660平方米,于1993年10月落成,30日举行落成典礼,卢涌泉与台北漳浦同乡会常务监事翁化清等十多位先生,从台湾回来参加落成典礼。本地参加典礼的有县、镇领导对及各界人士、四中师生等千馀人,盛况空前。
图书馆大楼正面“万卷楼”三大字,卢涌泉先生手笔,遒劲而潇酒。馆内藏书丰富,一部分由卢氏拨专款购置,一部分为漳浦寓台人士及省内外,本县各界所赠,有寓台老前辈陈则蔡先生赠的《中国文学欣赏精选集》精装36本、卢三让先生赠《大不列顺百科全书》精装20本、张秀弼女士赠《书法绘面艺术欣赏全集》精装19本、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陈国强教授赠其主编的专著10本、厦大出版社郑耀宗科长赠书一百本、人民日报卢继传教授赠其自然科学专著98本,及漳州市文联吴协生副主席、漳浦县林拱海副县长,及县政协、政法委、农业局、教育局、机关干校、文化馆、图书馆、祖妈林水库管理区、杜浔学区等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珍贵图书。馆中并有许多书画作品。

图片:640.webp (3).jpg

[p]
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p]
整理/古雷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