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in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6-06-12
  • 最后登录2022-06-05
  • 粉丝55
  • 关注3
  • 发帖数1504
  • 铜币11992枚
  • 银元21个
  • 原创写手
  • 喜欢达人
  • 忠实会员
  • 古雷网会员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3065回复:2

两次兴建杜浔祖妈林水库简记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7-09-21 13:24

漳浦县杜浔、沙西两镇,由于地处前海滩、后崎山,河流短促,雨量分布不均,是全县闻名的重早区。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消除这个地区的旱灾、发展粮食生产,于1956年冬动工兴建祖妈林小(一)型水库,受到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工程规模小,蓄水量少,未能满足灌区大面积受旱农田的需水要求;1971年冬,又在原小(一)型水库下游,重建祖妈林中型水库,从而基本上解决了灌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变了这两个镇“十年九旱”的旧面貌。

图片:640.webp (9).jpg

杜浔一带旱情

据调查:解放前,1946年仅发生75天干旱,杜浔和接壤的沙西一带,赤地千里。杜浔镇城外村,当时水稻受旱面积0.11万亩,绝收面积占93%,全村415户,卖儿女36户、卖房屋87户、卖田地67户(面积114亩)和外逃15户(当乞丐12人),还饿死7人。解放后,这一带多次发生早灾,1956年6月16日至9月18日干旱95天,促使兴建祖妈林小(一)型水库。但1962年10月15日至1963年5月31日,又发生历史上罕见229天大旱,杜浔镇范阳村只插水稻田500亩。随后,连续发生1964年春旱、1965年秋旱、1967年和1970年夏旱,1971年再发生春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下,重建祖妈林中型水库。

图片:640.webp (10).jpg

首建军民水库

1965年11月13日动工兴建的祖妈林小(一)型水库(后命名为军民水库),使用资金99.1万元,全部由国家补助,工程所需的劳力,由受益区群众投入116.7万工日(其中技工4.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0.8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84万立方米)在杜浔上游徐坎村,建成1座均匀士质坝,1958年5月竣工后,立即拦蓄洪水,灌溉杜浔、沙西两镇18个村农田面积1.7万亩,并使下游0.25万亩减轻洪涝灾害。

当时,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由陈国俊(分管水利副县长)任正指挥,副指挥杨两芳,省水利工程师高立命、倪志杰负责技术:第二期工程正指挥王子清(已故),副指挥兼施工科长林建禄。在大坝突击施工中,平均每天上场劳力0.6万人(最高达0.8万人)。1957年3月间,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第一任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路经漳浦县,莅临祖奶林水库工地视察。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漳州、厦门部队分批支援汽车42辆,驻漳浦县部队支援汽车3辆,共45辆和驾驶员96人;驻厦门海军支援2台6寸抽水机。为表达军民共建水库的宏功,工程竣工后,在大坝上筑砌“军民水库”四个大字。

“八年抗战”重建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旱情不断发生,决定在原祖妈林小(一)型水库下游1.4公里处,重建祖妈林中型水库。1971年12月16日动工,由姜学硕(当时驻旧镇部队团长)任总指挥,正指挥林新安,副指挥王和国、黄色周。经过杜浔、沙西两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以及全县非受益区广大群众大力支援,1976年6月完成坝区枢纽工程。非受益区南浦乡7个村,于1973年2月7日分两批组织全劳力797人,组成南浦民兵团,自带粮食、工具和手推车100架上场,支援祖妈林中型水库建设,日夜大干2个月,提前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其中心墙土0.15万立方米)。至1979年12月底,基本建成灌区渠道工程,开始扩大灌溉,“八年抗战”胜利了!

坝区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39米,坝顶长412米(顶宽6米),是目前漳州市中型水库中最长的大坝(副坝高13米、坝顶长80米),设闸后总库容350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160万立方米,库区淹没耕地面积399亩、迁移人口59人),原来小(一)型军民水库,成为库中套库,大洪水时,坝体即被淹没。输水涵洞原为城门型砌石涵洞,1980年衬套钢管(直径1.4米),最大输水流量每秒8立方米。溢洪道原为开敞式无闸宽顶堰,1983年9月动工改为有闸驼峰堰,安装三扇孤形钢闸门,每孔净宽10米,总净宽30米,闸门高4.5米,1985年5月竣工。

图片:640.webp (11).jpg

1980年以来,在中央“开放、改革、搞活”方针指引下,继续抓好灌区挖潜配套,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1981年冬,国家补助资金14万元,杜浔镇受益区群众投劳1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7.9立方米,配套“六五支渠”渡槽长1.6公里、中心石渠2条长1.07公里和内外埭东西石渠4条长2.22公里,疏浚港道排咸沟长1.6公里,整修出口排成闸1座(2孔净宽3.6米),促成“六五”农场埭田的垦植,发展粮食生产。1987年至1989年,又先后配套“林前支渠”长4.3公里、“城外支架”长3.4公里、“路边支渠”长2公里,“高林支渠”长3.6公里和续建延长右干渠长11.3公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水库建设成果。[/p]坝后电站工程:为做到一水两用,于1978年投资50万元(其中贷款17.7万元),兴建坝后电站,利用水头16.4米(流量每秒4立方米),装机2台共500千瓦,于1980年10月投产(1981年10月并入电网运行),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30万千瓦时,至1986年全部还清贷款本息。截至1991年底统计:整个祖妈林中型水库,使用劳力492.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7.6立方米),总投资1288.4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21.4万元)。

灌区稳产高产

祖妈林中型水库建成后,保灌水田面积3.6万亩(其中杜浔镇2.0万亩,沙西镇1.6亩)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祖妈林水库管理处依靠杜浔、沙西两镇党委、政府,在搞好渠道工程清淤岁修的同时,加强灌区用水管理,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杜浔镇“六五”农场,可垦植埭田面积0.23万亩,过去由于没有灌溉水源,垦植面积仅0.1万亩,正常年插秩后有收获面积仅1/3左右。配套“六五支渠”后,这个农场与林仓、城里、范阳、正阳、文卿等5个村合股联营垦植,1982年旱季新平整垦植埭田面积0.13万亩,首次引用祖妈林水库水源灌溉,平均亩产327.6公斤,增产粮食42.59万公斤。1982年发生80天秋旱,灌区旱天不早地。

图片:640.webp (12).jpg

位于祖妈林水库右干渠水尾与云霄县交界的沙西镇北旗村,自兴建小(一)型军民水库32年来,从未受益,右干渠全线通水后,1991年早季,首次引来祖妈林水库水,全村播种早稻面积0.1万亩,平均亩产近400公斤。杜浔镇范阳村,1991年村财投入10万元、群众投资18.7万元,完成士石方6.8万立方米,在范阳洋新建支渠3条长1.6公里、排水沟5条长5.9公里和进水涵闸3座,使水田面积3150亩实现排灌系统化,平均亩产由400公斤提高到1003公斤,在全县第一个实现“吨谷村”。[/p]祖妈林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大,来水量较为丰富,是消灭杜浔、沙西镇旱灾的骨干工程,水库建成,大功告成,旱涝保收,近几年,灌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整理/古雷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余南祥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4-01
  • 最后登录2023-11-24
  • 粉丝21
  • 关注9
  • 发帖数372
  • 铜币140枚
  • 银元0个
沙发 #
发布于:2017-09-22 06:23
挺有意义的栏目
回复(0) 喜欢(0)     评分
老地方见
永恒钻石 Ⅰ
永恒钻石 Ⅰ
  • 注册日期2017-03-14
  • 最后登录2021-09-19
  • 粉丝2
  • 关注10
  • 发帖数59
  • 铜币5188枚
  • 银元0个
板凳 #
发布于:2017-10-08 18:42
帖子过于久远,内容可能不宜查看,敬请见谅!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