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导航,地图显示采访的车辆正行驶在古雷半岛西侧一片蔚蓝的海域。透过车窗,一望无际的平坦沙地呈现眼前,仿佛置身沙漠之中。
近日,在两岸合作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所在地——古雷石化园区填海造地工程A区现场。过去的一年,这里曾留下施工单位中交广航局建设者们的忙碌身影。如今,他们已转战填海工程B区的各个现场,为新的任务继续忙碌着。
古雷石化园区北区填海造地工程由中交广航局负责施工,是漳州建市以来最大的填海造地工程,项目分A、B两期施工,将形成陆域面积6.43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900多个标准足球场,是双鱼岛的3.5倍。工程作业具有海域范围广、施工工艺复杂、组织难度大、工期紧等特点。
“一般情况下,仅吹沙前的围堰建设,就要用时一年,全部工程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完成,而这个工程从开工到交付仅用了10个月,算是刷新了中交疏浚集团此类项目建设的新纪录。”工程生产部副经理李华源说。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114153235.jpg
按照一般施工程序,填海造地需要先修建护岸围堰,再实施吹填作业,为了保障工期,中交广航局采取建设临时便道和抛沙坝的方式,人为创造了吹填条件,使围堰修建与吹填作业得以同时进行。同时,为保证工程进度,每天的吹填量达到2万立方米左右。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百万吨乙烯项目用地即古雷填海工程一期A区4平方公里已交付使用, B区还在加紧施工。
受冬季风影响,走在项目B区施工的最前沿,明显感到刮来的东北风比陆地猛烈,大风夹杂着施工时扬起的沙尘不时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但身旁的工友们丝毫没有放慢手中的活。“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海水,如今已是一望无垠的陆地。‘沧海变桑田’用在这里倒是贴切。”李华源边说边用脚夯实地上的沙土,一双黑色的劳保鞋上盖满沙尘。
在古雷半岛西侧海域上,身材庞大的明星绞吸船“华安龙”将它的铰刀沉到海底默默“耕耘”,这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吹沙设备,单船每月可达到100多万方的吹填量。就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海面之下,无数泥沙已经通过漂浮的吹沙管线输送喷涌到了远处的岸边。
李华源告诉记者,在其他填海工程现场,一般正常投入绞吸船2-3艘,而古雷填海项目高峰作业时,有7条绞吸船同时吹填。为了确保船与船之间互不干扰,工程部每两周就要根据实际测量,调整优化吹沙管线布局,使吹填作业实现效率最优。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114153231.jpg
项目部总工程师孟江山负责工程质量把控,从外地抽调到古雷的几个月时间,他表示一直压力很大。“工程涉及人员多、工序多、设备多,项目工期紧、进度实施快,但工程质量必须确保过关”。“工程质量细致入微、无处不在,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一点都不能放松。”为此,孟江山要求工程部专门请来第三方监测单位,每天进行跟踪监测,白天监测,晚上沟通,发现质量问题连夜处理,不留后患。
“3月份的时候,我们发现一批工程使用的排水板因为滤膜没有覆盖好,在海上风吹日晒,造成滤膜影响透水效果,当即实施了整批退场。”工程技术质量部谭刚说起施工中的质量管控也同样一丝不苟,“退场排水板势必带来一定损失,但质量问题马虎不得。”
工程建设没有周末。从古雷填海造地工程开始,中交集团广航局的建设者们基本没有休息,记者了解到,李华源从开工到现在没回过家,2017年中秋、国庆都在工程部和工友们一起过。他说想家了就打电话让家里人来项目部团聚,顺便带些老家的特产,大家一起改善伙食。“我们为项目开工做好填海造地,我觉得很骄傲。”李华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