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5-22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369
  • 铜币17548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1027回复:0

[闲谈生活]改革开放40年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18-12-23 17:38
改革开放40年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蔡汉以
2018-12-23

(资料来源《中国宗教》2018年第11期。作者/丁常云系中国道教协会谘议委员会副主席)
文章以上海道教为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道教的新发展
第一,道教文化研究机构的成立,开创了上海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上海道教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与世界宗教界的往来日益频繁。上海道教界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开展道教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上海市道教协会文化研究室于1987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道教文化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室聘请教内外著名的学者和道长担任研究工作,确定研究课题,开展道教文化学术研究。研究室恢复举办了“道教知识讲座”,配合《上海宗教志》的编写工作,撰写《上海道教志》。研究室还多次派人参加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对于宣传上海道教、弘扬中国道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道教自身的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道教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势,善于在革新和继承的矛盾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于是,经过充分酝酿和多方努力,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于2018年初正式成立,填补了基层道教组织研究机构的空白,对于推动和促进道门自身加强道教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上海道教》杂志的创刊,谱写了上海道教弘道工作的新篇章。《上海道教》于1988年年底创刊,为研究道教文化、沟通道教信息提供了一块很好的园地,使上海道教文化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上海道教》已经步入而立之年,30年来,杂志对于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广大道教信众走爱国爱教道路,增强道教徒的知识修养,提高道教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道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道教界的一致好评。
第三,道教科仪音乐的整理,拓展了上海道教科仪音乐传承工作的新思路。在上海市道教协会(筹)重新恢复工作之时,道门有识之士就敏锐地看到,道教宫观的恢复开放,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科仪人才的缺乏,老一辈道长大多年事已高,对于道教科仪的传承力不从心,必须要尽快抢救和保护道教仪范和道教音乐。正当此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先生在院里成立了“民族音乐遗产抢救小组”。得知这一消息后,时任上海市道教协会秘书长的陈莲笙道长立即提请市道协研究,并专程到上海音乐学院商谈合作事宜,双方达成协议。自1982年11月开始,由上海音乐学院派出专业教师、摄制人员和教内擅长科仪、音乐的道长们一起进行道教科仪音乐的整理、录音和录像。至1984年11月,上海市道教协会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录制了《中国道教音乐·上海卷》录音带,《中国道教斋醮仪范·上海卷》录像带,记录了上海地区道士举行“净坛科仪”“进表科仪”的过程和音乐演奏,其演奏和录音、录像制作均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也开创了中国道教斋醮录像的先河此后,又摄制完成了全真坤道“关灯散花科仪”、茅山卷“进表”(三茅表)科仪、常熟卷“早朝行道科仪”等,录制完成了《中国道教音乐·上海卷·迎仙客》录音带及CD唱片等,有力促进了道教科仪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对我国民族音乐、宗教、民俗以及文化等各学科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四,道教乐团的成立,搭建了上海道教音乐传播工作的新平台。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地区道教音乐,上海市道教协会和部分宫观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演奏团队,为传扬道教音乐搭建了新的平台。1988年,上海市道教协会组建成立上海道教乐队,主要成员均来自上海道学院(原名道学班)学员。1998年,上海道协与上海市著名音乐制作人周成龙先生合作,录制根据道教音乐改编的《道之乐》音乐CD。2003年,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成立,成员基本由青年道士组成。该团多次参加江南丝竹、道教音乐的汇演和出国交流演出,颇受好评。2009年,道乐团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记忆·江南新语”音乐会上演奏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上海道教音乐。2006年,整理出版了《上海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录制完成了道教音乐《迎仙客·Ⅰ》CD片,并向全球发行。2008年,浦东道乐团成立,共有团员22人,基本为浦东各道观青年道士。该团除外出交流演出外,还组织出版了《浦东道教音乐集成》,录制完成了《浦东道教音乐》CD片。2010年,浦东道乐团获得“迎世博——浦东新区百支优秀文化团队”荣誉称号。上述道教音乐团队的成立和所取得的成果,是上海道教音乐史上的创新,标志着上海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五,道教书籍的出版,彰显了上海道教文化研究的新成绩。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上海道教界积极关注自身建设,尤其是关注当代道教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除办好《上海道教》刊物之外,还十分注重道教文化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市道教协会先后组织出版了《上海道教文化探索》《道教风俗谈》《道教知识问答》等专著,浦东新区道教协会出版了《浦东道教年鉴》(第一、二辑)、《浦东道教音乐集成》等,对弘扬与传承道教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陈莲笙道长所著的《道风集》,对于加强教风建设、促进当代道教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后,上海道教更加注重对现代社会的关注,注重对道教时代价值的探索。上海城隍庙的“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上海钦赐仰殿道观的“道教文化丛书”,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探索、时代价值的阐述和通俗易懂的表述,集学术性、宗教性、时代性于一体,为社会民众了解道教文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回顾上海道教文化的新发展,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道教的命运始终与祖国息息相关。道教文化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必须要与时俱进。
二、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的思考
面对新时代,道教如何更好地助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中国道教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加强道教文化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出道教应有的时代价值。
第一,开展道教文化研究,要注重教内与教外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后,道教文化研究呈现出稳步发展趋势,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道教文化研究工作仍然严重滞后,与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道教组织重视不够,道门中人意识不强,教内研究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道教文化的发展。因此,当代道教要大力培养道教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道教研究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道门自身的责任。这就需要道教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真正认识到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从行动上落到实处,大力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当然,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必须要采取教内和教外的有机结合,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开展道教文化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经多年的努力,道教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学术成就。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复杂文化现象,道教文化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仅要对传统的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科仪、教义思想、养生理论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积极开展对于道教历史学、道教文献学、道教考古学、道教伦理学、道教教义学的研究,不断开拓道教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提高道教研究的学术水平。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挖掘整理道教的和谐文化与道德伦理资源,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如,道法自然的和谐法则,宽容慈爱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和众生平等的和谐理念,以及广修道德、积善阴德的道德伦理,救穷周急的济世伦理,慈爱和同的社会伦理,贵生重命的生命伦理,众善奉行的劝善伦理,等等。这些和谐思想与道德伦理都是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道教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
第三,开展道教文化研究,要注重神圣与世俗的有机结合。道教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它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人类社会具有教化、启迪和引领作用。其神圣性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挖掘道教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合乎个体对身心和谐的终极追求,满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解除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文化失落和信仰空虚,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教又有其“世俗”的一面,有服务社会、服务信众的功能。当代道教必须要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找到平衡点,道教文化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积极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对道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新阐释。我们要在对传统的道教教义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要为传统的道教教义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助推道教中国化,促进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