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风韵”是什么样?(三) 蔡汉以 2019-12-30
……接“茅山风韵”是什么样?(二) 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茅山教文化内涵探析---文中注释:
[1] 庞新民:《广东北江猺山杂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00页。 [2] 唐兆民著:《傜山散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第70页。 [3]当时瑶族男子普遍蓄发。赵砚球:《三拜世纪老人赵福才》,北京:《中国民族》,2006年第8期,第50-51页。 [4]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第5辑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第110卷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汇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419页。 [5] 如广西金秀茶山瑶道公跳神的穿灯舞,来回穿梭于摆在地下的四盏莲灯,有为亡魂超度升天,进地狱开光引路之意。余晋良主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708-709页。 [6] 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42页。 [7] 王伯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第四编,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8] 刘守华主编:《张天师传说汇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44页。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梅州文史》第7辑,1994年,第234页。 [10] 【清】魏笃修,王俊臣纂:【同治】《浔州府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1] 【清】仲振履原本,张鹤龄增修,曾士梅增纂:【咸丰】《兴宁县志》,民国十八年 (1929)铅印本。 [12] 【清】裘彬、江有灿修,周寿祺纂:【光绪】《平南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13] 黄祖瑜修,黎德宣撰:【民国】《河池县志》,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4]黄估梅等修,程大璋等纂:【民国】《桂平县志》民国九年(1920)粤东编译公司铅印本。 [15]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文化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06页。 [16]民国时期,柳州道士设道馆在家中,并以自己姓氏作为馆名,如苏道馆、李道馆、祝道馆、覃道馆等。这 些散居民间的火居道士,都束髻蓄发,娶妻生子。他们不带徒弟,大多传子传孙。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第7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17]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八十二、八十八卷,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3册第 2547、2603页。 [18] 【清】 慵讷居士著,陶勇标点:《咫闻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19] 【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上册第217页。 [20]何其英等修,谢嗣农纂:【民国】《柳城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21]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61页。 [22]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15页。 [23]雷梦水、 潘超等编:《 中华竹枝词 1-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18页。 [24] 《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壮族百科辞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5页。 [25] 【清】张渠撰,程明校点:《粤东闻见录》卷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9-50页。 [26]原文为“端工”改为通常的“端公”。卢金锡修,杨履乾、包鸣泉纂:【民国】《昭通县志稿》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27]秦朝智:《思南县土家族“闹丧歌”》,向零、余宏模、张济民主编:《民族志资料汇编 第九集 土家族》,贵阳: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1989年,第265页。 [28]方台法是受戒者爬上一丈多高的四方台,从方台上翻身而下;盐埠法,即以生盐放入眼里,并以七口细针 穿背;勒床法,受戒者睡上铺满利刺的床上;火砖法,即用脚踏烧红了的砖头;犁头法,即用口含烧红的犁头;油锅法,即用手伸入煮沸的油锅内摸物。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29]叶明生:《闽台张圣君信仰及法主公教之宗教传统探讨》,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编:《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30]盘金华:《瑶族育棉支茅山卦初探》,张有隽主编:《瑶学研究》第4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543页。 [31]张兵主编《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下册第1221页。 [32]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33]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册第1180页。 [34] 张翰仪、李裕掌纂修(民国)《益阳县志稿》,民国三十一年(1944)稿本。 [35] (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册第516页。 [36] 《续修四库全书》 第1270册第480页。 [37]翟富文纂修:【民国】《来宾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第226-227页。 [38] 《德江傩堂戏》资料采编组编:《德江傩堂戏》,第552页。 [39]王秋桂、庹修明著:《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土家族冲寿傩调查报告》,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 会,1994年,第278页。 [40]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下册第750页。 [41]徐祖祥著:《瑶族的宗教与社会——瑶族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42]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贵州德江傩堂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年,下册第750页。 [43]铜仁傩文化博物馆:《铜仁傩文化文集》,铜仁傩文化博物馆,1993年,第158页。 [44]铜仁傩文化博物馆:《铜仁傩文化文集》,铜仁傩文化博物馆,1993年,第187页。 [45]王秋桂、庹修明著:《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土家族冲寿傩调查报告》,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 会,1994年,第278页。 [4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47]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第5辑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第118卷《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汇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648页。 [48]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编:《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49]民间科仪本的茆山,为茅山的异体字。 [50]沈毅、陈孟嘉:《浙江景宁畲族余公岱迎神习俗活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地方神信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 41页。 [5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 9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442页。 [52]朱洪、马建钊:《李工坑村畲族“招兵”节活动纪实》,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广 东民族研究论丛》第7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5页。 [53]杨彦杰主编: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下册。 [54]刘劲峰:《崇义上堡的民间道教文化》,刘劲峰主编:《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法 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2000年,第223页。 [55]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18册第278页。下同。 [56]《道藏》第20册第466页。 [57] 南北朝道经《老君变化无极经》说:“二十四治会阳平,主者资籍户言名。”《道藏》第28册第373页。 [58] 叶明生:《闽台张圣君信仰及法主公教之宗教传统探讨》,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编:《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59] 叶明生:《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之比较》,《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8-124页。 [60] 永嘉《曲艺志》编审小组,金崇柳编纂:《南游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3页。 [61] 刘以臧修,徐友梧等纂:【民国】《霞浦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 修,十八年(1929)铅印本。 [62] 吕立汉主编:《丽水畲族古籍总目提要》,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63] 谭伟伦、曾汉祥:《阳山、连山、连南的传统社会与民俗·总论》 ,谭伟伦、曾汉祥主编:《阳山、连山、连南的传统社会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2006年,第39页。 [64] 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年,第183页。 [65] 【清】 里人何求著:《闽都别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上册第92页。 [66] 《十万大山山子瑶社会历史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6册第285页。 [67] 《道藏》第30册第317页。 [68] 思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思南傩堂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6页。 [69] 钱茀指出:“所谓道教化傩坛,就是指这一类。各地巫师傩坛的名称各不相同,有茅山教、梅山教、师公 戏、道公戏、端公戏、庆坛等等。” 钱茀著:《傩俗史》,广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7-78页。 [70] 冉文玉:《冲傩——来自巴渔傩坛的报告》,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主编:《芙蓉古 度》2000 年第1辑,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历史文化集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历史 文化集刊,2000年,第21页。 [71] 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上册第253页。 [72] 张劲松著:《中国鬼信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第145页。 [73]吴应仕:《傩堂戏与道教》,曲六乙、陈达新主编:《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 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341页。 [74] 李华林主编:《德江傩堂戏》,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 158、159页。 [75]金承乾:《七甲坪巫傩文化刍议》,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著:《沅湘傩文化之旅》,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50页。 [76] 【清】里人何求著:《闽都别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上册,第235页。 [7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仫佬族舞蹈》,1988年,第34-35 页 。 [78] 【宋】李窻等编:《太平广记》, 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册第281页。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