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4-19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345
  • 铜币17452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901回复:0

[闲谈生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22-05-01 15:40
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蔡汉以
2022-05-01

人们认识世界有许多路可走,其中宗教也是一条路子。目前世界上有七大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神道教在这七大宗教不同的宗教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对生死的看法不同。如道教讲白日升仙佛教讲修成正果基督教讲升入天堂伊斯兰教讲回到真主那里”……
对于宗教问题,许多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要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的呼唤,在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推动宗教工作实践中作出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那么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下文请学习---
论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田心铭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点所在。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作为第一学术资源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宗教工作党政干部队伍,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们要培养的宗教学研究队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文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谈几点认识。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阐述和准确表达习近平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待于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党中央的集中概括。这里仅就有关如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两个问题谈一点思考。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既是指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也包括构成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各部分、各方面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里讲了马克思主义的五个“观”。在各种不同场合,习近平还提出和阐述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道德观、宗教观以及新闻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大局观、角色观,等等。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同其他诸多的“观”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宗教工作和宗教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以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是统一不可分的,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都要放到这个整体中,同其他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解读,不能孤立地理解。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宗教观直接回答了有关宗教的基本问题,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要特别重视和强调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中多次讲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关系,蕴含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关系。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部分,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关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汪洋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就指明了,其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特别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要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结合起来,贯通起来,而不能相脱离。另一方面,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上,尤其是要把学习和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本文以下围绕这三个要点,对如何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做一些讨论
二、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就学习和坚持的关系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学习。习近平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做过大量论述,可以作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南。习近平指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他提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原著”是对“第二手的材料”而言的。恩格斯晚年在通信中指导青年学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时将这二者区分开来了,他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著作中,体现在他们的实践中。他们的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原始出处、基本载体、准确表达。第二手材料的作者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原创者,他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做出的阐述,同经典作家相比不能不存在差距,难以达到同样的准确性、深刻性和丰富性,并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理解,争议不断。因此,对于党政干部和专业研究者来说,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途径,歧义纷呈的学者们的论著可以作为参考或辅助材料,但不能作为解读的依据和学习的主要途径。只有深入到原著之中,阅读经典作家的原文并联系他们的实践,才能识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真面目。习近平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达到的要求。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 学会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引用毛泽东这段论述,作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我理解,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说,“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学习,就要系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和无神论的基本著作,研读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相关著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重要文件,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作一个由诸多原理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理解和把握,防止这样那样的片面性。这也就是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的“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要求。“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就是要联系实际领会原著精神,学了要会用,运用它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包括辨析不同观点、回答有争议的问题。通过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读原著、学原文,达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才能避免误读、误用和曲解。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剖析了种种伪造和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的现象。例如,他指出,有的人“所说的马克思的‘固定的利润率’,纯粹是捏造出来的”,进而指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就是对科学理论的误读或曲解。我们看到,有的学者一面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标榜,一面又放弃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提出“悬置宗教信仰”,不去评说宗教及其神学的“真伪、实虚”;有的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同列宁的观点对立起来,用他们所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温和的无神论”否定列宁的“战斗的无神论”。这些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曲解,是我们学习时应该予以辨析和澄清的。
三、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从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其中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他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宗教观。由此就决定了,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在宗教学学科建设中创造出有益于人民的科学成果。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人民立场”。他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什么是人民立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毛泽东论述“立场问题”时说:“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人民立场,无产阶级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民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人民立场并不等同于人民中某一部分人的立场,并非人民中任何一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能代表全体人民,并非他们的立场都能代表“人民立场”。《共产党宣言》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绝大多数人参加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工人阶级才是与绝大多数人在根本利益上一致,因而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阶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自觉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包括信仰宗教的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包括信持无神论的也包括不赞成无神论的公民。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谁能代表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一致同时在宗教信仰和世界观上不同,因而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存在某些不同利益的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什么思想理论能够表达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宗教观是彻底唯物主义和彻底无神论的世界观、宗教观。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彻底无神论的、反对一切有神论的中国共产党能坚定地全心全意地代表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在我国,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可以依法维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任何宗教都不能代表包括不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宗教团体可以依法开展宗教研究,但是任何站在宗教立场的宗教观都不可能成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人民的理论”。因此,在宗教工作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和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明确要求坚持人民立场,自觉代表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不能站在宗教有神论的或某个宗教的立场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同对有关宗教的“三支队伍”中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的要求是有原则区别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所代表的是宗教界,不是全体人民。国家要求他们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不要求他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针对宗教研究中“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的现象做出批示,要求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判神学”。这表明,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是我们党和国家建立宗教学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在宗教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我们不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但是我们看到,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建立的宗教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中有些人曲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模糊了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不坚持乃至反对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这样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中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宗教有神论方面,离开了代表全体人民的人民立场。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队伍中有一些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他们当然是人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立场并不能代表“人民的立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毛泽东谆谆教导说,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 今天,站在宗教有神论立场是不可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去研究宗教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一部分的宗教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学科。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站在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宗教观,才能成为这支队伍中合格的一员。
四、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为此,需要认真思考“怎么用”的问题。第一,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不是从原理、概念出发,通过演绎推导,得出关于具体实践对象的结论;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引下,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具体分析获得对特定对象的认识,作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的依据。这是因为,理论的形成经过了思维的抽象,舍弃了事物现象和性质的诸多方面,而实践的对象都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多样性统一的具体整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所面对的,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列宁所指出的,这些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一个整体,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反映,“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考虑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得出来的”。只有全面、完整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果离开具体对象,从某一个原理、概念出发去推导,以此代替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难免得出片面的、错误的结论。第二,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作为学术资源的关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阐述了,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其中,“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学术资源。这两方面是统一的,既不相互排斥,也不相互取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资源,除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外,还包括研究、阐述各种具体问题的思想成果和知识成果。坚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代替吸收和运用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资源。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外,还有丰富的关于各种具体宗教问题的论述。宗教学学科建设应该深入学习,挖掘、梳理、阐释经典作家研究各种宗教问题的成果,作为我们学科建设最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资源,决不是否定或替代它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把指导思想降低为学术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是到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运用来研究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在他们之后才出现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寻找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科学研究永远是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新的领域无限广阔。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如果停留于阐述已有的经典作家研究宗教问题的成果,不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的问题,那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一种学术资源,不是当做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否定了它作为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和价值。第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包括改变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观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宗教工作实践、理论创新的关系,是双向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科学理论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之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毛泽东说: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习近平强调,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宗教观,是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条件下,研究和回答当时遇到的问题而创造的科学理论。习近平说:“今天,时代的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宗教工作实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得以丰富发展的最深厚的源泉。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要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的呼唤,在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推动宗教工作实践中作出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的新成果,是中国化的、在中国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集中表达,是党的宗教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总纲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尤其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第四,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起来。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2021年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前不久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新鲜经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联系《决议》精神理解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研究当前宗教工作实际和宗教学学科建设问题。例如,《决议》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时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就一些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些论述的精神对于认识有关宗教和无神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和工作成就也是完全适用的,应该作为我们分析形势、总结成就、认清问题,抓住重点开展宗教和无神论学科建设的指南。在一个时期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现象,有神论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增强,要不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该不该面向广大群众宣传无神论,乃至共产党员能不能信仰宗教,似乎都成了问题。这表明,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也有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也有某种形式的争夺人心。如果让有神论在我国社会蔓延开来,不能不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基础产生消极影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观点,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警惕宗教信众增加速度,如何抵御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也作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提上了日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个领域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一样,形势发生了转变,向善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宗教问题是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遵循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
《规划》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规划》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坚持统筹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科学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格局。
《规划》强调,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
《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
《规划》提出,要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