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4-23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347
  • 铜币17462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667回复:0

[闲谈生活]演讲优秀作品 黄三君/生活即道场·感恩悟心光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22-06-10 10:37
演讲优秀作品 黄三君/生活即道场·感恩悟心光
蔡汉以
2022-06-10

来源:海峡道教学院2022-05-14讲经演讲简介---黄三君,俗名黄昭君,上海市崇明岛人,中国道教正一派(三山滴血派)第三十一代玄裔弟子,海峡道教学院辛丑科(2021级)学员。
尊敬的老师、道友、善信居士
大家好。
道末是来自海峡道教学院的黄三君,在这里恭祝大家事事吉祥,福生无量天尊!
很高兴可以和大家分享道末学习司马承祯祖师《坐忘论·得道第七》的一些感悟。我岁数不大,阅历不多,但是经常思考人生。胡乱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比较而言,还是觉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最好读,最耐读。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我都喜欢阅读。读书之后呢,我就陷入了沉思。因为读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思索也很繁杂。尽管如此,思考人生仍然是我进行阅读的一条主线。今天,我就以阅读司马真人《坐忘论》的文字,来谈一谈个人的人生感悟吧。我的演讲题目是《生活即道场 感恩悟心光》。
信道以来,特别是阅读《道德真经》《南华真经》,给我许多人生感触。我觉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要盲目追寻你所“想要”的,而是应当去探寻你“想要”的东西背后,到底有什么?这些东西源自何处?我想,这才是最大的真相我们往往容易被我们的“想要”所迷,从而追寻了错误的东西。因为你越追寻的东西,越证明自己的贫乏;越贫乏,也就越远离了本来就已经圆满的自己。正如司马祖师《坐忘论》所说,道体本来是圆满的,我们每个人都秉承了道体,“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之同,故无生死”所以,我们其实都可以与道同在,没有生死。但是,因为信仰不足,敬畏不够,俗缘牵缠,心志不一,老是追寻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从而远离了道体,沉溺于迷思怅惘之中。人生没有目标,整日浑浑噩噩,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也是值得惋惜的。
在上海生活了29年,在前面的18年里,仿佛每日的生活就是吃饭读书。大学毕业以后,感觉人生就是工作、赚钱、结婚、带娃、孝养父母。生活如果真的可以计划,我也是相当满意的。只是,在大一升大二的时候,那一年,我体验了超级忙碌的大学生活。在学校,我接管了新闻传媒中心的工作,和伙伴们一同策划了许多活动,写了很多新闻稿。那年夏天,港澳台世博会,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康桥镇政府总工会的实习生,等等经历,给我许多感触。那一年,我体验了绝无仅有的许多人生经历,遭遇了不同的文化冲击,还有许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下乡实践,以及学习、感情等方面的种种境遇。
若执着于追逐之物,仅只是反映你自身认同方面的苍白唯有观察本身,才能改变观者与所观之物。
所以,大二下学期寒假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我辞去了所有的学校职务,用了一年的时间,回归到了学习的状态。那一年自考本科,14门课里,我过了13.5门。那一年,我开始在各个展会的志愿者中间穿梭,积累了许多不同行业的人脉。那一年,我用兼职攒的钱,开启了独自旅行的征程,一个人爬山看雪看雾看树,还去看了大海,去看了许许多多的花,品尝了许多从未吃过的美食……
也是从那时开始,仿佛我可以闻到微风中花的香气,大雨的味道,看到云的形状,日出日落余晖的美丽,恍惚间我可以听到蝉鸣鸟啾的叽叽喳喳,感受到毛毛虫的毛茸茸,大树的肌理,刺猬的钝感,等等。大自然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美好,而我在感受着这种美好。所以,毕业那一年,我拒绝了许多本专业相关的offer,选择去了一家艺术园区的画廊,做画廊助理。在这个行业里,我一做就是10年。这十年的经历,打开了我的五感,和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让我接触了从西方哲学到西方当代艺术,从中国传统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变迁。
对于这段时光,我至今都非常感恩,感恩当时我的选择,感恩十年间的遭遇。我当时就感觉,一定有什么东西在背后发挥作用,给予我丰富多彩的人生。后来,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就是道体。正如司马承祯祖师所说,“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这十年的生活,我并没有感到疲劳,因为我的心常自安,每一天都是简单的,丰富多彩,但没有尘累。我感觉,当时的状态,非常类似于《坐忘论》中所说“断缘”尽管我在俗世之中,但“有为俗事之缘”却没有干扰我,这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啊。
当你能做到什么都不关注,天下都为你所有,你越关注的,越证明了你没有。如果你已经圆整了,你看到什么都是空的,如果你还没有圆整,你看到什么都是你自己。
在一段不算特别长的时光里,我会为自己的某段经历,曾经读过的某本书,而欢呼雀跃。原因也许就在于:我发现千百年前,有人就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并且玩得很开心。或者你看到了西方文书中的许多内容,起源点来自于中国,这时,一种文化自信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当你读过了许多小说以后,回过来,发现中国的《诗经》是那么美;当你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哲学、宗教以后,赫然回来,发现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里,以及良渚神徽里的那个人形,都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多么伟大的文化景象哪!
“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天地至大,人生其间,一身至微,能与天地相参,而曰三才者,惟此心尔”。中国人非常相信人的作用,但是,如何安排此心,其实更为关键。司马承祯祖师特别强调心的重要作用,“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要想最终坐忘得道,必须要有一个收心的过程。修心的关键在于“虚心无为”,乃至于不去刻意地追求道体,但是,如果达到这种境界了,道体反而呈现出来了,“道自归之”。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宇宙人心辩证法啊。
这几年间,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旅行生活,让我开始认同心体与道体,我逐渐认识到:美好良善的生活,就是不瞎想,做得多,要得少,常微笑,懂知足。在新海诚的电影《言也之庭》中,有过这样的台词:“要变得温柔和强大,就算哪天突然孤身一人,也能平静地活下去,不至于崩溃。”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哪。
这种人生感悟,其实还要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中。《孟子·滕文公上》描述的农家许行,存有学问而不仕,坚持自食其力,“其徒数十人,皆衣竭,捆屦,织席,以为食”,这是多么勇毅而平静的人生抉择啊。
我也希望将这种精神落实于日常生活之中。我每天和父母沟通,分享自己的日常。工作日的周末,我会回外婆家,买菜,做饭,打扫,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品茶,品香,做美食。再抽出节假日,带上家人,一起出门郊游,玩耍嬉戏。就是这样一段经历,让我享受着生活的满足感,日益有温暖的幸福,开启了感恩的日常。我想,司马真人推崇的坐忘得道生活,也一定不是干巴巴的枯兀静坐,而是充满了日常的温暖,平静而喜乐,素雅而安适,真正是一种“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致中庸”的境界哪。
我入道的时间不长。在没有入道之前,我一直觉得,我前面二十多年的经历和认知,让我感觉到无与伦比的幸福。也是因为这些经历所带给我的感受与满足,让我能够最终选择信仰道教,并开启了一扇充满仪式感与归属感的玄妙大门。在《意志力陷阱》中,本杰明这样说:“人是由环境塑造的,但是人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所在的环境。”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出现在当代畅销书中并不奇怪,因为古来至今千万人,都是这样的感慨,如同我们熟知的典故“孟母三迁”,就是不断地尝试去改变环境。我觉得,《坐忘论》的思想精义,就在于改变人生的内外环境。内部环境是身心状态,外部环境是社会与自然。改变环境,我们有这个能力。这是司马承祯祖师给我的启发与信心。
学会如何放下你所不需要的,这样,你才能够让那些,一直想进入你生命的,自动进来。
樊登在讲解一本书的时候,引用了一个案例,说老君爷《道德真经》讲过,“君子为腹不为目”,就是说,君子是让自己吃饱穿暖就好了,做这些不是为了好看。但是,现代人,却是恰恰相反的,自己内在无所谓,难受也好,委屈生病都可以,但是外在一定要光鲜亮丽,看上去是正常的,其实身心憔悴,生命不在状态——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再关照我们的内在了,那么谁会关心呢?所以,当代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许多种非常奇怪的疾病,突然出现了。其实,也不是突然,也不是一下子就严重了,而是我们一直给自己各种暗示,但就是不能觉悟,一次次的忽略,最终会爆发出问题来。到这个时候,有些人还有机会幡然醒悟,但是有的人,就真的错过时机了,就再也没能够醒来,给人生留下太多缺憾与可惜。《坐忘论》的文字魅力,就在于让我们觉醒,让我们不要留下太多缺憾与可惜。
我有时候也在反省:入道之前,与入道之后,我有没有变化?结果,我发现变化不大。原来我一直都是这样啊。我觉得,人活着就要真实,不要说一些无聊的话,不要写一些空洞的文字,而是要确保将能量和声音传达出来我想,我们都可以在最好的时光里,做完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们每一位在道学院上学的道子们,都能够在历代祖师爷经典、经历与智慧的光芒之下,获得勇气和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此刻与大家的分享,我的每段话,每个声音所散发的语气,才有意义。
我读过的书,受过的教育,它们可以让我自食其力,不被社会轻易淘汰,并且还能够传达善意。这是我该做的,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所在。我想,司马承祯祖师撰写《坐忘论》,对于他老人家来说,也一定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使命感。所以,我愿意所有人都如我一样,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不要被执念所蒙蔽,去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见到喜欢的人,就满心欢喜;吃到美味的食物,就心怀感恩;触碰到各种不一的触觉,就发出惊叹声;等等等等。如果我们都不能够快快活活的体验一场属于自己的真正人生,我们还如何坐忘呢,还如何得道呢?
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尽情去体验人生,如果人生经历苍白无物,那么,我们是不会察觉道体的存在,难以理解司马承祯真人所说的“道自归之”。道来自我们的内心,道是静谧的。道体的那份静谧,肯定会打动我们,引领我们,找到更多经书,遇见更多贵人,引导我们打开灵魂起源的钥匙,让我们在奇妙的缘分之中,感悟世界的玄妙与美好。可能也是这个缘故,司马真人特别强调积累的作用,道体的澄明,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揠苗助长,只有用心感受,平心静气,安稳推进,最终才可以道果圆明。这时,我们才会发现:事实上,一切都源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无复浪流,与道冥合”。此时此刻,让我们紧闭眼,深呼吸,才会领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真谛所在,才会真正理解“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夫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的道理所在。
所谓专家,就是在一个专业领域,犯过所有可能错误的人。司马承祯祖师有没有犯过错,我不知道。但是,他老人家最终能够成道,能够写出千古名篇《坐忘论》,一定与他的个人遭遇与心灵感悟有关。人生的感悟,其实来自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后天的经验,还有适当的点拨。“人本自足,道不远人”,我想,这应该是《坐忘论》给我最大的点拨吧。
在《坐忘论·得道第七》的最后部分,司马祖师写到:“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与道同,则无声而不闻;眼与道同,则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感恩工作生活,享受周遭日常……从这些简单的行为里,我们就能与道相融合,那么,又何必外求呢?正如《周易·说卦传》所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生活就是“顺逆”二字,而“顺逆”代表了大道文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悟道的存在。只要顺其自然的感受,就能够无限靠近道,不需舍近求远,道与我们同在。
那么,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点,就应当感恩当下,感恩和大家度过的、美好的讲经时光。愿我们都怀着赤子之心,脚踏实地的活在当下,随性而动,随感而发。那么,在天一气,在地成形,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美好的心情,时刻伴随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这也是我对大家的祝福。
感恩各位。
道末的讲经到此结束。
慈悲吉祥,福生无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