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声
VIP
VIP
  • 注册日期2015-05-10
  • 最后登录2024-09-18
  • 粉丝55
  • 关注0
  • 发帖数2455
  • 铜币17884枚
  • 银元21个
  • 古雷网会员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点击微信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7807回复:0

[闲谈生活]曾木桃/闽南俗语/原汁原味---世事挺到到,没鼎甲没灶

楼主 #
更多 发布于:2023-09-06 15:52
曾木桃/闽南俗语/原汁原味---世事挺到到,没鼎甲没灶
蔡汉以
2023-09-06

平和网”报道:平和县九峰镇的一位78岁的退休老干部曾木桃历时8年时间,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收集积累的1200多条闽南俗语编撰成册《闽南俗语》分上中下三集,共150多万文字
现转抄一条闽南俗语世事挺到到,没鼎甲没灶
曾木桃

这几天,收到好几张请柬。有人是要娶媳妇的,有人是要娶老婆的,有人是要乔迁新居的,有人是要商店开业的。对于此类事,家乡约定俗成的礼节是:
其一,一定要送一个与自己的身份和相互的关系相适宜的红包。其二,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争取参加主人的宴请,除非真的脱不开身。其三,一定要安排个时间,及早前往主人家表示祝贺。
对此,联想起家乡一句闽南俗语:“世事挺到到,没鼎甲没灶。”“世事”,指世上之事,也指人情世故。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接待应酬的事情。“挺”,指“陪”、“参与”、“应酬”等意思。“鼎”,指“锅”。“甲”,指“与”、“和”、“又”等意思。“人情”的本意,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它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学在内的各种学问。人与情的结合,叫“人情”,或叫“人味”。“世故”的本意,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
自古以来,关于“人情世事”的描述,最烩炙人口的一句诗,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意就是:明白事理、掌握事实规律,即为“学问”;恰当处理问题,并总结出规律来,即为“文章”。可见,为人处事,不管是为官为民,在家在外,于公于私,都要依靠各人的长期学习和实践,依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尽可能地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就能让家庭富裕,让国家富强,让当官为人拥戴,让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如今的人们所说的“人情世事”,多是从狭义上解释。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俗称:“三个粿仔来四个粿仔去。”或叫:“A笼换补被。”诸如你帮我三工,我帮你四工;你送我一只鸡,我送你一只鸭;你送我 200 元红包,我回你220 元红包;你帮我种地,我帮你砍树。个中,既有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关照、互通有无的情谊,又有生意上的等价交换和观念上斤斤计较的成分。
可见,这句俗语,从狭义上解释:
其一,但凡更注重情义的人,或是更注重礼节的人,或是更注重面子的人,或是热心人,则往往不管亲疏的红白喜事,只要知道或是送请柬,都一概应酬、从不落下。
其二,在财物上,不管自己手头是宽松还是抉据,都是尽最大可能送上礼金。甚至于慷慨大方、大手大脚。即便一时凑不齐,也要向人求借。俗称俭家庭不可俭人情
其三,在人力上,不管自己有空或是没空,都尽可能腾出时间来帮忙。甚至于丢下自己的重要事情前往参加。
其四,这种事,尽管是礼义之俗,又有搞好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环境,让自己活得更自信、更舒心、更顺利之利。不过,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而且太过了、太滥了,就不对,也不好。
其五,说明对于人情世事,要有选择,并区别对待。尤其是在经济上要量力而行,要量入为出,“面子和肚子两相兼顾”,不要“没毛鸡假大格”,更不要为礼节而使生活“无以为继”。
其六,尽管说说这句俗语有点夸张,但是,也是一种形象的现实写照,更是一句劝告人们的“警世恒言”。试想,为了应付人情世事,没钱买米,没米下锅,灶不生火,锅没食物,如何生存!
当然,如果本意就带有很多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私利,乃至肮脏勾当,那就是“动机不纯”的事了。但凡这种“太势利”的人,人们就会说他“太世故”。“太世故”也就成了贬义词,成了骂人、讥讽人的代名词。指的就是那些“城府太深”、“心计太多”、“为人滑头”、“爱做表面文章”、“好于拍马屁”、“善于拉关系”的另类人。这种人,往往带有“攀高枝”、“拉虎皮”、“吃小亏,占大便宜”等不可告人的肮脏目的。
看来,这句俗语,有它更深一层意思。诸如:
其一,只有深谙“人情世事”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懂得“智慧人生”的人
其二,只有量力而行,才不至于陷入“寅吃卯粮”或“拆东墙补西壁”的窘境。
其三,带有利用他人的目的的一切交际往来,都是变了味的“人情世故”。
其四,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帮人、人求人的事会更多,就更要学会正确对待。
其五,而这种“帮助”,有的是有偿的服务,有的是无偿的帮助。
(曾木桃/2008年5月10日于小溪

平和网报道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6-04-12
曾木桃:7旬老人历时8年编撰“下里巴人”的《闽南俗语》作者:汤绍平 林小良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少年不晓想,吃老不成样”……相信大家对这些脍炙人口的闽南俗语都不陌生。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些老祖宗总结自田间地头,由百姓口口相传的闽南俗语正在逐渐丢失。最近啊,平和县九峰镇的一位71岁的退休老干部曾木桃历时8年时间,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收集积累的1200多条闽南俗语编撰成册,他将闽南俗语比作“下里巴人”。走,咱们也一起去温习一下这些闽南俗语。
《闽南俗语》分上中下三集,共150多万文字,包括1200条闽南俗语。该书选材广泛、不拘一格,文字表述详尽注解、旁征博引。每条俗语都是采用日记形式书写,通过每一句俗语形成的由来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再结合曾木桃日常的生活感受,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即使不懂得闽南语的人也能很好的理解俗语的意蕴。
【曾木桃:书虽然写的很累,但是是收集了整个九峰所有大家的智慧,这不是曾木桃一个人的智慧,包括平和,漳州的、龙海的、漳浦的、华安的(等等),很多人的说法我都把它收集起来。这样,我的劳动不是为了我自己,是大家,整个闽南的,都能保存下来。就是有点作用,人家喜欢。一个是爱好,一个是有用 。】今年71岁的曾木桃是平和县九峰镇人,19岁参加工作之后,便经常下乡,因此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酷爱文学和方言的曾木桃发现,虽然闽南俗语深植于闽南语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俗语却渐渐被遗忘。
【曾木桃:这种俗语话以前农民学大寨的时候,在农村讲这种语言很多,现在就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特别是讲普通话的就很少讲到这种语言,这些语言大部分是农村妇女,没文化的、下里巴人都会讲,出口成章,说出来都是俗语话,而且说出来都很经典。我们有一俗语叫“十句谚语九句真”,十句中有九句是非常真理的,//都是几百年来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是经典,语言又非常简洁,这些都在一直丢失。】2007年,也就是退休的第二年,曾木桃开始着手记录这些“流失中”的闽南俗语。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闽南俗语大都由村民口口相传,并且虽然同为闽南语,但是地域不同,对同一个俗语的理解却存在差异。为此,一句俗语经常要花三五天的时间下乡去收集,这对于当时已经年近7旬的曾木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曾木桃:最主要是花的精力太大,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进去了,因为写这个书要整天往外跑,要跟人家请教,这句话要怎么解释、这句话要怎么讲,还有什么这方面的语言要跟人家收集,收集就要一直往外跑,整天要往外跑,就是很累。第二是回到家要写,写都是用电脑写,一天要十个小时、八个小时,最后血压高到两百二、低压到一百二。因为是太劳累了,太劳累了,整天都要写,对着电脑的时间太多了。】俗话说“捻虫入尻川”(闽南语),收集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这位倔强的老人却乐此不疲的坚持了8年。在他眼中,闽南俗语虽然没有成语“阳春白雪”般的文雅,但是它却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像土特产一样,自有一番特色和韵味。闽南俗语是闽南人应该珍藏的文化遗产。
【闽南俗语,语言很精辟,如果成语比喻是阳春白雪,我这个俗语话就是下里巴人//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我是土特产,土特产虽然很便宜,但是它有它的特色,它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非常实在,非常亲切。第三是这些话很多都是非常精辟的语言,非常有道理。咱们老祖先实在是太聪明了,说出来的这些话太精辟了,都是很符合社会道理,科学道理。//如果能保存下来就是为九峰也好、平和也好、闽南也好做一点贡献,也是老年有所作所为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古雷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古雷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